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故马公墓志铭》(明·李至刚)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故马公墓志铭(明·李至刚)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保护赒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勋,缙绅咸称誉焉。
呜呼!观其子而公之积累于平日,与义方之训可见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旹永乐三年端阳日
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
【赏析】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均名“哈只”。按伊斯兰教的习俗,“哈只”是人们对朝觐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人的尊称。中文“哈只”一词,本由阿拉伯语音译过来,意为“巡礼人”,即朝圣者。由于郑和幼年离家,对父亲的真实姓名可能已淡忘,所以依习俗称父亲为“马哈只”。马哈只去世时,郑和年仅十岁左右。父亲丧葬之事,皆由长兄马文铭经办料理。永乐三年,郑和已升为内官监太监,请大学士礼部尚书李至刚撰写了父亲的墓志铭,但时逢第一次下西洋的前夕,郑和只得将碑文寄回云南昆阳镌凿于石,立在父亲墓前。
故马公墓志铭于明初永乐三年镌石以后,一直立于马哈只墓前。清朝后期,世居昆阳的郑和后裔参加云南回民起义,失败后逃匿到玉溪县石狗头村,恐墓志铭遭损,遂将其埋于马哈只墓前。此后,故马公墓志铭荒诸乱丘,无人问津。清朝末年,回民在月山西坡筑坟时,发现此碑,并立之于原地墓前。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云南石屏袁嘉谷得知昆阳县和代村有郑和父墓碑,遂于1911年亲往查访,得拓片并作题跋(见卧雪堂文集),此碑遂为世人所重视。1935年,昆阳县知事杨立声饬工设立碑亭,并在此碑两侧镌立了两块石碑,一为明史·郑和传,一为夏光南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但由于碑亭过于简陋,不出十年便垣基尽圮。1944年,云南人彭嘉霖、昆阳县县长李群杰又于原址重建碑亭,并在此碑左侧新立袁嘉谷昆阳马哈只碑跋,右侧抄镌郑和撰福建天妃灵应之记碑。此二碑后皆佚失。
关于郑和的家世出身,以往的文献史料盖不详实。由于故马公墓志铭的发现,世人方知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以及郑和的家世出身等情况,补充了文献史料记载的诸多不足。此碑是郑和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价值极高的实物资料。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七年级下册,内容包括初一下册语文古诗十首(全诗),七年级下册的所有古诗词,七年级下册语文书所有古诗词。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秋天在古诗词里都有哪些别称,内容包括秋风有什么别称,关于秋的古诗词,哪些古诗词里有描写秋天的。秋天的风叫西风,从秋天开始到春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以西北风为主。也有含凄凉无依之意,常见于诗歌。
-
云上于天 ① ,君子以饮食宴乐。(《周易·象传》) 注释 ①云上于天:意即水汽上天为云,形成一种蒸养太和、方云未雨的天象,构成《需》卦,引申为等待的意思。饮食宴乐:是指等待之际一种从容自娱的方式。 译
-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荆蓁的世界,颇觉苍凉了。但已远
-
闻道黄金地,仍开白玉田。掷山移巨石,咒岭出飞泉。猛虎同三径,愁猿学四禅。买香然绿桂,乞火踏红莲。草色摇霞上,松声泛月边。山河穷百二,世界接三千。梵宇聊凭视,王城遂渺然。灞陵才出树,渭水欲连天。远县分诸
-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
-
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明。自谓出太早,已有车马行。骑火高低影,街鼓参差声。可怜早朝者,相看意气生。日出尘埃飞,群动互营营。营营各何求,无非利与名。而我常晏起,虚住常安城。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
-
翠壁下无路,何年雷雨穿。光摇岩上寺,深到影中天。我欲然犀看,龙应抱宝眠。谁能孤石上,危坐试僧禅。
-
【4423】故居留芳(刘未鸣、刘剑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6 1万字,2018年8月第1版,42元)天津租界里的名人旧居。鲁迅人生驿站寻迹。冰心的
-
作者: 胡中山 在海的乐章里 我是一只银色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