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过汩罗》鉴赏
作者: 张俊山
王幅明
车过汩罗,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世界披上了一层伪装。奔流着的汩罗江依旧翻滚着黄色的波浪。
我凝神于混浊的旋涡。心里沉甸甸的。
这里有一个不死的魂灵。
一条江使历史变得短暂。两千年过去了,那场悲剧却好象发生在昨天。
我凝神于汩罗,读一部沉重的大书。
历史总是常读常新的。无论多么久远的过去,在时间的链条上终归联系着现在,并要通向未来的。因此,任何时代的人们,当其面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之际,都会触发关于历史和现实的联想,获得某种启悟。我想,王幅明的车过汩罗就渗透了历史感和时代意识,从而显示出深沉的抒情品格。
汩罗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信而见疑,忠而被谚”(史记·屈原列传)的情况下,怀着对楚国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无限忧愤沉江殒身之地。当诗人行车经过这个曾经发生过那场历史悲剧的地方,心中能无所感?所以,无须任何铺垫,诗篇落笔即展现了诗人的现实心境:
车过汩罗,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这样开篇突兀而有力,能够对读者情感产生强烈冲击,把人们一下子就带进浓郁的抒情氛围。接下去一段,写雪和江流,虽仅短短三句,却绘出一派寒冷凛清的景象,意境蓦然而出,令人战栗而凝思。那“纷纷扬扬下着”的雪似乎有意要掩盖历史悲剧的遗迹,可是,“奔流着的汩罗江依旧翻滚着黄色的波浪。”自然景物的对峙被诗人敏捷地摄入诗篇,从而构成一种诗意象征,增强了诗篇的情感张力,这画面也就成为诗人此景此情的心态图。既然诗人已经置身于这个现实环境,历史悲剧已经不可遏止地重现于他的心中,那么,“我凝神于混浊的旋涡。心里沉甸甸的。”就是水到渠成之笔,在自然地推进中加重了抒情力度。
如果说以上诸端还是诗人情怀的抒写,那么,诗篇下半部分则是诗人理性思考的呈示。在这里,诗篇艺术视角由诗人主体的情绪世界转向历史客体的哲思世界,以冷隽而沉郁的笔触揭示屈原“不死的魂灵”对于后人的启迪。汩罗江依然奔流不息,它时时提醒人们在这里发生过的历史悲剧,因此,“一条江使历史变得短暂。两千年过去了,那场悲剧却好象发生在昨天。”历史在,教训便在。那么,那“好象发生在昨天”的悲剧还不足以令后人永远记取,永远警醒么?诗人在此不仅有对历史的深沉思考,而且不无含蓄地透露出更为深远的忧思,相当耐人寻味。因此,他不单单是自己在“读一部沉重的大书”,同时也把读者带进这部历史“大书”里了。诗篇戛然结束于这部历史“大书”,可是,无论诗人或读者,思绪却在这部“大书”里久久萦回,从而领略到某种新鲜的意味吧?
全篇仅用百把字,却写出了历史的厚重感,情景理相映相谐,韵味深长,不愧为一篇凝练、蕴藉、沉实、丰韵的精美散文诗。
-
希伯来诗歌 一、圣经时期希伯来文学有着丰富而
-
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霓旌翠羽盖。射兕云梦林。●【左去右曷】来高唐观。怅望云阳岑。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
-
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古诗。诗的主题是感慨怀才不遇。
-
岁阳亦颓止,林意日萧摵。云胡当此时,缅迈复为客。至爱孰能舍,名义来相迫。负德良不赀,输诚靡所惜。一木逢厦构,纤尘愿山益。无力主君恩,宁利客卿璧。去去荣归养,怃然叹行役。
-
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
-
六秩行当启,区中缘更疏。不贪为我宝,安步当君车。故国多乔木,先人有敝庐。誓将闲散好,不著一行书。
-
【原题】:南轩小桃盛开皆言群花未发而此独先之偶成短篇呈诸君
-
苏轼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苏轼这两首七绝作于杭州通判任上。苏轼生性好入名山游览,现在
-
【名句】天下之事,急之则丧 ① ,缓之则得 ② ,而过缓则无及 ③ 。 【注释】①丧:失。②得:得到。③无及:达不到。 【释义】天下的事情操之过急则容易失败,稍缓一些则可以取得成功,但过分地迟缓也不能
-
陈子龙《秋日杂感》 行吟坐啸独悲秋,海雾江云引暮愁 2 。 不信有天常似醉 3 ,最怜无地可埋忧 4 。 荒荒葵井多新鬼 5 ,寂寂瓜田识故侯 6 。 见说五湖供饮马 7 ,沧浪何处着渔舟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