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前执政为尚书》译文与赏析
前执政为尚书
前执政为尚书
【原文】
祖宗朝,曾为执政,其后入朝为他官者甚多。自元丰改官制后,但为尚书。曾孝宽自签书枢密去位,复拜吏部尚书。韩忠彦自知枢密院出藩,以吏书召。李清臣、蒲宗孟、王存,皆尝为左丞,而清臣、存复拜吏书,宗孟兵书。先是元祐六年,清臣除目下,为给事中范祖禹封还,朝廷未决,继又进拟宗孟兵部右丞。苏辙言:“不如且止[1]。”左仆射吕大防于帘前奏:“诸部久阙尚书,见在人皆资浅,未可用,又不可阙官,须至用前执政。”辙曰:“尚书阙官已数年,何尝阙事[2]?”遂已。胡宗愈尝为右丞,召拜礼书、吏书。自崇宁已来,乃不复然。
【注释】
[1]不如且止:不如暂时搁置一下。[2]阙事:失事,误事。
【译文】
太祖太宗时期,曾经担任过执掌朝政的官员,辞官后又重新入朝任其他官职的人很多。自从宋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后,再次入朝为官的人就只能担任尚书一职。曾孝宽自从辞去签书枢密的职位后,再次任用时就成了吏部尚书。韩忠彦自知枢密院外放地方任职,又以吏部尚书一职召回。李清臣、蒲宗孟、王存,都曾担任为左丞,再次入朝为官时,命李清臣、王存为吏部尚书,蒲宗孟为兵部尚书。先是在哲宗元祐六年,任命李清臣的拟旨下发后,被给事中范祖禹退了回来,朝廷没有做出决断,接下来又进谏拟定蒲宗孟为兵部右丞。苏辙说:“不如暂时搁置一下放一放。”左仆射吕大防于皇太后前上奏说:“各部久缺尚书一职,现有的人都资历浅薄,没有可以胜任的,又不可以缺少这个职位,需要用以前的执政担任。”苏辙又说:“尚书一职空缺已经数年,何曾影响了政务?”于是作罢。胡宗愈曾担任右丞,召拜为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但自徽宗崇宁以来,就不再有这种情况了。
【评析】
宋朝官制,以宋神宗元丰五年开始的官制改革为界限。元丰改制撤销了中书门下,恢复唐初三省制度,置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过这三个官位只是虚设,从不授人。又仿照唐制,用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是正宰相。这时,参知政事的名称被取消,而增设了四名副宰相,即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元丰改制之前,“官”仅用以定禄秩、序位,所以官员“能上能下”,因为待遇是不变的。改制之后,一律“以阶易官”,就造成了宰相如果辞职,再当官的话只能当尚书的现象。而尚书是有实权的官员,有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反对派宁可让尚书之位空缺,也不让以前的宰执来做尚书。元丰改制后,行政效率没有提高,比过去还显得拖沓。官制是管理一个国家的重要工具,应当科学合理。中国古代官制及其精妙,是历代统治者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像元丰改制这样不经讨论,由皇帝一人决定的官制改革,很容易出现各种弊端。此应为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者戒。
-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但为生活所迫又常常不得不远游,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反映羁旅愁情
-
【诗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出处】唐杜牧《 秋夕 》 【意思】宫中石阶在深夜里冰凉如水 【全诗】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全鉴赏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作品赏析【注释】:[1]知:理解。[2]遣:动词,使,令。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李白写这首绝句时,春风初到,柳条未青
-
某启。去岁僧舍屡会,当时不知为乐,今者海外岂复梦见。聚散忧乐,如反覆手,幸而此身尚
-
释子道成神气闲,住持曾上清凉山。晴空礼拜见真像,金毛五髻卿云间。西游长安隶僧籍,本寺门前曲江碧。松间白月照宝书,竹下香泉洒瑶席。前时学得经论成,奔驰象马开禅扃。高筵谈柄一麾拂,讲下门徒如醉醒。旧闻南方
-
琴歌 作者: 司马相如 【
-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出处】唐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 【意思】在家乡蜀地曾时常听到那子规鸟的哀鸣,现今到宣城又频频见到 杜鹃花,令人念及家乡的子规鸟。想起子规的悲啼,叫一声令
-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名言: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注释: 好进: 喜欢进仕, 千方百计地想升官。 句意: 罪恶中没有什么比千方百计地想升官发财更大的了, 祸患中没有什么比随口乱说更
-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
古文观止·《礼记》·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