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不谙离别苦
明月不谙离别苦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辞令,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词最工,风格清而疏朗,脱去花间派浓艳浮靡之习,在当时词坛独具一格。今存一百三十余首,蝶恋花便是其中一则,原文为: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话说,由于词在宋代十分流行,不少的读书人都会作词,有一个叫杜世安的人,因为附庸风雅,时常赋诗填词,闲来写一首半阕,也就自称为词人了。由于他曾官至郎中,人们便称他为“杜郎中”。
杜世安虽然词写得不怎么样,却十分自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一次,晏殊创作了蝶恋花,此词一出,众皆称好。唯独杜世安看了连连摇头。他不以为然地说:“我看这首词还需要推敲一下。”
有人问他,如何推敲?他信口开河地说:“词中‘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也写得太孤寂、太凄惨了。而后面的‘明月不谙离别苦’更令人费解,‘明月’怎么会‘谙离别苦’呢?”
杜世安这么一品评,晏殊这首好端端的蝶恋花一无是处,简直成了一堆废话。
人们看到杜世安如此狂妄,便有意要戏弄他:“杜郎中既然有此高见,不妨改写一首,让我们大家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杜世安没有听出人们讲话的意图,也不谦虚。于是提笔在手,毫不谦让,把晏殊的蝶恋花词,改成了一首端正好词:
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碧树,凭栏望,迢迢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待寄传,知何处?
改写完,将笔往桌案上一放,向人们炫耀起来。
众人俯身去看,一个个不禁掩口而笑。原来,将两首词放在一起一比较:晏殊的蝶恋花晶光焕发,奇光四射;而杜世安的端正好则干瘪粗陋,黯淡无光,就如同一件传世奇宝与一件蹩脚的赝品放在一起。
大家一阵哄笑,杜世安直羞得无地自容。
晏殊的蝶恋花是首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上阕写庭院及室内景物。下阕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全文的意思是: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像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此词写秋意但不凄苦,抒离情愁而不哀,写富贵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锦绣”,临秋而望远,极目天涯,境界极为辽阔,较南唐的离愁别恨之作都有新意。词中还隐约含蓄地表示有难言之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王国维曾用下阕的第一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
-
《汉魏六朝散文·刘伶·酒德颂》原文鉴赏 有大
-
夜笛词 作者: 施肩吾 【
-
生之忍第五十七生之忍第五十七 所欲有甚于生,宁舍生而取义。 故陈容不愿与袁绍同日生,而愿与臧洪同日死。元显和不愿生为叛臣,而愿
-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② 【注释】 ①故朝:前朝,指南宋。封事:官吏给皇帝奏章,为防机密泄漏,封在袋子里,所以叫封
-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注释】 浮囊:
-
报告与事实口头的报告,是听的,不是看的。真正的事实,是看的,不是听的。外物的抵达我们,外物的传到我们脑筋中来,听与看为最要的媒介,
-
《桃花·金谷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许浑花在舞楼
-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
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起句飘空而来,非
-
【提示】 卫,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旦平定武庚反叛后分封给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的一个大国。它始都朝歌,后迁楚丘,又迁帝丘,最后迁野王,被秦二世所灭。 《卫康叔世家》记写从康叔至角君共44代卫国之君(其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