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注释、翻译、鉴赏和点评
林景熙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②
【注释】 ①故朝:前朝,指南宋。封事:官吏给皇帝奏章,为防机密泄漏,封在袋子里,所以叫封事。②防秋:汉唐以来,每到秋天,北方少数民族都要趁秋高马肥入侵中原,所以要加强北方边塞的防御,叫防秋。疏:奏章。此即诗题中的封事。
【译文】 偶然伴着一朵孤云,借宿在这山岭之东;四面山中像要下雪,这里地炉中炭火通红。什么人的一张防御北军的奏疏,却贴在这山窗上阻挡北风。
【集评】 元·章祖程:“此诗工在‘防秋疏’、‘障北风’六字间,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见于言外。”(霁山集注)
近·陈衍:“前清潘伯寅尚书,见卖饼家以宋版书残叶包饼,为之流涕,遇此不更当痛哭乎!”(宋诗精华录卷四)
今·程千帆:“防秋的奏稿,在政权颠覆以后,却用来作了糊窗纸,诗人看了,感慨无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诗人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即使是一张纸,也还在抵挡着北风,何况千百万人民呢?”(古诗今选第619页)
今·倪其心、许逸民:“仅以防秋疏贬为糊窗纸一事作为烘染,托物比兴,使万千感慨尽见于言外。……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这首诗可谓深得含蓄妙用。(宋人绝句选第442页)
【总案】 诸家所评甚精当。防秋疏作了糊窗纸,当是诗人即目所见。倘是一般人见到,或许不以为然,轻易放过。而诗人独具慧眼,竟能从这小景象中发现了诗意。看来,诗人需要敏感,能从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捕捉出深邃的意蕴。然而,最根本的,仍然是取决于诗人的爱国激情。如果不是备尝亡国之痛,孤臣孽子之心耿耿于怀,又如何能从这一小景象中触发出满腔怨愤之情,写出这一首杰作?
-
毛公坛上片云闲,得道何年去不还。千载鹤翎归碧落,五湖空镇万重山。
-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2〕。何则?循心以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务者系乎彼〔
-
题解 这首诗是写重阳节登高时,邀请朋友刘明府来饮酒叙情之作。 原文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②。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③ 。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④ 。 且欲近寻彭泽宰,
-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2〕,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3〕
-
作者: 袁明仁 【本书体例】
-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
-
我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隔着不算太宽的马路,将目光专注地投射在那所名闻遐迩的鼓楼上。这座楼不高,砖木结构,单体,也不雍容庞大。大约
-
一 定西番bull;五一游阳产土楼 张子耀 仄道陡斜难走。扶峭壁,瀑悬流。白云福 村寨古香悠久。石阶连土楼。乡俗礼仪依旧。续春秋。 二 天仙子bull;咏春燕 张子耀 剪影轻斜晴日舞。掠水穿云寻旧故。
-
这首小令写“夜雨”,抒发了词人浓烈的惜花之情,情景交融,格调悠远。
-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淼漫连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