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鉴赏
作者: 刘文田
李耕
我的忠诚的同甘共苦的旅伴。
曾相携着涉过湍急的水,曾搀扶着攀过险峻的山,曾偎依着在寒夜的爝火边默默地遥望远天黎明时的一抹晨曦。我们曾嚼着苦的叶,喝着苦的汁,祈求着降下满天甜雨。
我的终身的任劳任怨的旅伴。
今天,我们仍相携、相扶、相偎。走吧!向前走吧!在通向光明的并不平坦的山道上。
走吧!向前走吧!
我们的坟墓,不在爱情的泉边,而在最后一个战斗的脚印里。
——它,从不因穷困而嫌弃过我。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立意高深的散文诗。
作品的本意是要突出“我”怎样对信念坚定不移,以及“我”在信念的激励和鼓舞下,怎样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地开辟着自己的战斗的生活道路。并进而揭示了信念是一个人的一切行动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的真理。
然而,作者并不由此着墨,直接从正面切入题旨,而是借用拟人手法,首先把抽象的信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即把它比做“我”的理想的旅伴,极力赞美和突出它对“我”的忠诚,从而展示了这个旅伴的不凡的战斗品格。它对“我”既能长期同甘共苦,又能始终任劳任怨。在过去艰苦的战斗岁月里,它同“我”相携、相扶、相偎,怀着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理想,渡过了重重难关,战胜了层层艰险;在今天,它仍然同“我”相携、相扶、相偎,再接再励,继续前进“在通向光明的并不平坦的山道上”。在这里,一个理想旅伴的形象,兀然屹立在我们的眼前。
显而易见,作者的主要笔墨是集中用来塑造这个理想旅伴的形象。但是,作者明着写的是这个旅伴,暗中表现和突出的却是“我”。因为,这个旅伴的美好品格,完全是从“我”的具体感受中显露出来的,“我”对它愈取赞美和歌颂,就愈表明“我”对信念的情笃意深。作者就这样从侧面烘托中,巧妙地表现了“我”对信念的高度崇奉,及其为着信念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贵品格。“我”的形象与旅伴的形象之间,相互映照,相互衬垫,具有“烘云托月”之妙。
-
部编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部编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教案,内容包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人教版语文七下书后古诗词。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年代:南北朝 作者: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体裁
-
江浦寒鸥戏,无他亦自饶。却思翻玉羽,随意点春苗。雪暗还须浴,风生一任飘。几群沧海上,清影日萧萧。 作品赏析【鹤注】当是大历初夔州作。江浦,指夔江鱼复浦也。江浦寒鸥戏①,无他亦自饶。却思翻玉羽②
-
[原文] (节选) 夏官司马第四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一人。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感恩父母的古诗词6,内容包括感恩父亲的古诗(6句),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关于感恩父母的诗句。「燕诗示刘叟」白居易 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
-
作者: 张如法
-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这首诗中所说的湖,《文选》李善注说是谢灵运始宁墅的大小巫湖,因此,此诗应是谢惠连在始宁时所作的。 诗的开头两句:“日落泛澄瀛,星罗游轻桡”,点出“泛湖”题意,写日落星出时湖中泛游情景,楚人称湖泊池沼为“瀛”,前面着一“澄”字,极写湖
-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这句诗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它意味着在面对困难时要勇敢坚强地应对,就像拉紧弓弦,用长箭击中目标一样。这句诗的上一句是“常记溪亭日暮”,下一句是“若将秋思寄谁家”。整首诗描绘的是作者流离失所的心情。他感叹着巨变带来的痛苦,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思考。这首诗发人深省,通过简短而且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思考和独立的精神,无疑是古代诗歌中的一颗明珠。
-
【名句】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注释与译文]武则天临朝称制,准备改唐国号为大周。徐敬业带兵造反,骆宾王为他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这是最末的一句,大意是:看一看吧,今天的国土,到头来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