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茸附治疽漏》译文与赏析
茸附治疽漏
茸附治疽漏
【原文】
时康祖病心痔二十年,用圣惠方治腰痛者鹿茸、附子服之,月余而愈,夷坚己志书其事。予每与医言,辄云:“痈疽[1]之发,蕴热之极也,乌有翻[2]使热药之理?”福州医郭晋卿云:“脉陷则害漏,陷者冷也,若气血温暖则漏自止,正用得茸附。”按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陷脉为痿,留连肉腠。”注云:“陷脉谓寒气陷缺其脉也,积寒留舍[3],经血稽凝[4],久淤内攻,结于肉理,故发为疡瘘,肉腠[5]相连。”此说可谓明白,故复记于此,庶几或有助于疡医云。
【注释】
[1]痈疽:毒疮,是一种化脓性皮炎。[2]乌有:怎么有。翻:反而。[3]积寒留舍:寒气积聚。[4]经血稽凝:经脉血液停滞不通。[5]腠:肌肤上的纹理。
【译文】
时康祖患心痔病已二十年了。他使用圣惠方里治腰痛病所用的鹿茸、附子,连续服用一个多月就痊愈了。我在夷坚己志里曾记述这件事。我每次与医生们交谈,医生们常常说:“恶性脓疮病的发作,是人体内蕴热达到了极点,怎么还会有使用热药治疗的道理?”福州一位医生叫郭晋卿的曾说:“脉陷则害漏病,陷是冷的意思。如果一个人的气血温暖,则漏自然就会停止,所患漏病也就痊愈,这正好得使用热药鹿茸和附子。”按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述称:“陷脉为痿,留连肉腠。”在这一条后面加注说:“陷脉是寒气陷缺其脉,久而久之,寒气聚积,经脉血液停滞不通,日子长了,就在体内淤积,结成疙瘩,因而形成溃烂病变,分泌物由瘘管向外流出,使得肌肤上的纹理相连。”此说清楚明白,故复记于此,或许有助于疡医对溃疡病的医治。
【评析】
恶性脓疮病的发作,是人体内蕴热达到了极点的表征,在普通人眼里,这句话大约是没有什么疑问的。不过,从更深一层的角度考察,恶性脓疮其实是人体营血不畅,导致局部肌肉失养,而外感风邪(细菌、病菌)所致。这一点这黄帝内经里有翔实的论证。一般的医生理解不到这一点,所以不敢用治疗寒症的鹿茸、附子,这正是作者洪迈所要提示我们后人的。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处】唐杜牧《 春晓 》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来后,听见处处都有鸟叫。晓:天 亮。啼鸟:鸟叫。 【鉴赏】诗人在春日里畅然而眠,若不是听到了窗外的声
-
王质《有感》 北斗阑干外,浮云拄杖中。 ① 天高千障立,月静一江空。 ② 宇宙横挥麈,乾坤落转蓬。 ③ 浩歌聊举酒,无泪哭英雄。 【注释】 ①阑干:横斜貌,这里指楼头阑干。拄杖:指年老扶杖。②千障:指
-
石窌恩荣重,金吾车骑盛。将朝每赠言,入室还相敬。叠鼓秋城动,悬旌寒日映。不言长不归,环佩犹将听。
-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这首诗是文天祥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朝都城燕京途
-
【注释】:琴操是个歌伎。一日在宴会上,戏将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换韵。我个人倒有点喜欢这个韵!
-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金东仁(1900—1951),号
-
【题解1】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描绘了辽阔的边疆景色,抒发出诗人被排挤压抑时的悲郁之情。 【题解1】 五言律诗。王维作。开元二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杜甫的诗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上一句:露从今夜白。
下一句:月是故乡明。
翻译:
今晚的露水清白如玉,明亮的月光映照出我的故乡的思念。
【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译注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 露水变白。白露,二 -
【原题】:或问茉莉素馨孰优予日素馨与茉莉香比肩但素馨叶似蔷薇而碎枝似酴醿而短大率类草花比茉莉共休质闲雅不及也
-
中军待上客,令肃事有恒。前驱入宝地,祖帐飘金绳。南陌既留欢,兹山亦深登。清闻树杪磬,远谒云端僧。回策匪新岸,所攀仍旧藤。耳激洞门飙,目存寒谷冰。出尘閟轨躅,毕景遗炎蒸。永愿坐长夏,将衰栖大乘。羁旅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