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妇还乡》作品分析
瑞士“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的戏剧,是“荒诞派”戏剧的名作之一。1956年问世。
这部戏剧描写的是亿万富翁克莱尔·札卡纳西安重返故乡格伦市发生的一个离奇古怪的故事。札卡纳西安17岁时,情人伊尔使她沦为妓女。此次,她带着强烈的复仇欲望回到阔别了45年的故乡。格伦市经济凋敝,萧条冷落,公司破产,工厂停工,市民们都依靠救济活命。市民们全部期望着女主人公捐赠巨款,以振兴格伦的经济。克莱尔不负众望,提出可为家乡赠款1百万,但附加的条件是处死伊尔。格伦市民接受了这一要求,果然还给了克莱尔一个公道。当克莱尔看到了因“心力衰竭”突然死去的伊尔的尸体时,便把一张百万巨额的支票交给格伦市长。格伦市将因此繁荣起来,市长祝愿克莱尔“万寿无疆”。
剧本通过克莱尔用金钱收买格伦市民而达到目的的描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的现象,无情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弊端。在艺术上,作者使用了“悲喜剧”的手法,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悲剧的主题,表现荒诞的世界,产生浓烈的讽刺性和喜剧性,取得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
杨朔《茶花赋》原文 文章贵曲。曲就是圆,而圆美是我国古典诗歌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杨朔坚持认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并在其创作中深入实践着这一艺术目标。散文的诗境,就是圆美的境界。他的散文开合自如,善于运
-
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流年与我同。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予与刘器之同发虔州,江水忽清涨丈余,赣石三百里无一见者。至永和,器之解
-
以格调论书是赵宦光的创造,然关于格调的理论并非肇于赵氏,而是明代“七子派”文学批评的原则,文学批评史上将明代前后七子称作“格调派”,如前七子中的李梦阳论诗有七难,一为 “格古”,二为“调逸”(《缶音集
-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
范文正公 ① ,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② ,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③ 。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 ④ ,而
-
黄汝亨:游黄山记(节选) 黄汝亨明发登山,越石砧岭,更渡一岭,饭芳村黟山精舍,庭中杜鹃盛开,客有从石壁来荐溪鱼者,为小饮花下。迸此里
-
悼亡 作者: 梅尧臣 【原
-
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阳生:阳气萌生。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五纹
-
解不开的连环扣,蜜里调油。放不下的挂心钩,常在心头。快刀儿割不断的连心肉,无尽无休。咱二人恩情,倒比天还厚,天然配就。海誓山盟直到白头,谁肯分手。魂灵儿不离你的身左右,情意儿相投。愿结下来生姻缘,再成
-
上面这首诗在袁枚集中不算最上品,它的可贵,在一个“真”字。诗人能坦露自己真实的心迹,不掩饰,不矫情。让世人看到一个“真我”,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