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鉴赏
作者: 曹增渝
沈尹默
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没法去遮拦,让他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
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
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这篇作品在沈尹默早年所作新诗中是最受人称道的。五四前后的新诗往往因为“缺少了一种余香与回味”而受人诟病,这篇三弦却决无此弊。相反,它倒是深得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含蓄蕴藉的艺术精神的真传,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作品的笔墨相当洗炼。居于画面前景的,只有一个人——听三弦的老人;他只有一个动作——双手抱着头。然而在他的身后,却预先铺设了丰富的背景层次。第一层是古都炎热寂静的中午时分的景象,是一层匀净清淡的底色;第二层写“破大门里”的一片荒芜,“半院子绿茸茸细草”,令人不由得想起诗经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句子;第三层是音乐背景,作者故意让一段土墙把弹三弦的人遮住,而三弦鼓荡的声浪却隔墙传来,泛滥于整个画面之上。这里,作者虽然没有一个字涉及听三弦者的内心世界,然而,从这重重背景中溢出的情思里,我们却不难体会到一种人生的沧桑感,何况这里坐着的又是一位历经忧患晚境凄凉的老人,这就更能激活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赋予作品深沉厚重的意蕴。
胡适说:“这首诗在见解意境和音节上看来,都可算新诗中一首最完全的诗。”(谈新诗)我倒觉得,放到散文诗的领域里,这种评价也许更为恰切。当然,它还拖着一条押韵的尾巴,这也许不符合散文诗的形式特征。但是,如果考虑到它属于中国现代散文诗滥觞期的作品,不是更可以看到它那可爱的幼稚么?
-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舞。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
【注音】:ào náo/nǎo/náng gē【释义】:1.亦作"懊恼歌"。亦作"懊侬歌"。 2.乐府吴声歌曲名,产生于东晋和南朝吴地民间。内容皆为抒写男女爱情受到挫折的苦恼。现存歌词十四首。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 【译注】汉军征战兵下白登,胡人窥望于青海边塞。由古及今的边疆征战之地,从不见有人回来。 【全诗】 《 关山月 》 .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懒病每多暇,暇来何所为?未能抛笔砚,时作一篇诗。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词。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苏州及彭泽,与我不同时。此外复谁爱,唯有元微之。谪向江陵府,三年作判司。相去二千
-
秦州歌儿歌调苦,偏能立唱濮阳女。座中醉客不得意,闻之一声泪如雨。向使逢着汉帝怜,董贤气咽不能语。
-
【5418】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尚会鹏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7 6万字,2015年2月第1版,69元)△上编:观念文化传统——
-
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中,曾有一个这样的题目:《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猛进》十九期)。诚然,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
-
徐渭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 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时墨写神 ① 。 【注释】 ①富贵花:牡丹花。 【评说】 本诗选自《石渠宝笈初编》卷一七。 牡丹,众花之王,翠华艳爚,纷葩摛锦。白居易《牡
-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励)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励)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