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和气平》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辞和气平
【原典】
凡人语及①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唯韩魏公②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③处,辞和气平,如道④寻常事。
【注释】
①语及:说到,谈及。②韩魏公:即韩琦。注见“不形于言”条。③倾己:拆自己的台。④如道:就像说起。
【译文】
一般人说到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时,一定会气愤填膺,脸色大变,言辞激烈。只有韩琦不同。他在说到小人忘恩负义、想拆自己台的地方,语气平和,就好像是说寻常小事一样。
【延伸阅读】
处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人应该有种权变的意识和手段,应该稳如泰山,静如止水,这样才会耳聪目明。急躁冒进之徒,为一己私利,便能大打出手。殊不知,图一时之痛快,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危害。
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轻浮、急躁、冒进,对什么事都只知表皮,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三国时期,关云长失守荆州,败走麦城被杀,此事激怒刘备,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之谏皆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宜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诸葛亮也上表谏止曰:“臣亮等窃以为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执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
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关键时刻是不能让怒火左右理智的,不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气之忍要求人们要踏实、谦虚,要求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多分析,然后再行动,而不要眼高手低干什么都不稳,到最后毫无所获。大凡天下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浮躁、冲动的毛病。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佛为一炷香。”所以在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据理力争,所谓的“咽不下这口气”。一般大众的反应,也往往支持这种做法,还会赞其为“性情中人”。但是这种因情而动的气,却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因为斗气必然冲动,而冲动是魔鬼,会直接让事情逆转。好事变成了坏事,有理变成了无理。虽然很多人也知道冲动的不良后果,但事到临头还是会明知故犯。于是反观韩琦的举重若轻,就会由衷感叹他的修养。对于不平的待遇,不动气已属难得,更何况处之如寻常小事?别人多说孟子好辩,但孟子说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说自己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真正做到了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心平气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对一切事情都能处之泰然。要做到如此,只有两种,一是不在意,一是不重要。我们之所以恼怒,就是觉得太重要以至于太在意,放不下,放不开,所以才恼怒。孟子的不动心,韩琦的不动气,想必是将事情小化弱化,事情淡到无穷小时,怒气自然就平息了。所以今人在劝慰愁闷的人时,常用开导的话“凡事看远点,看开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事情放到一个广阔的坐标上,就会显得很渺小,而人们通常是不会对渺小的事情挂怀的。说到底,对于身上不平事或怒或不怒的反应,其实还是一个人的胸襟博大与否的问题。孟子、韩琦因为看得高、看得远,所以看得开、看得透;而一般人因情而动、为情而怒,所以陷在局中不能自拔。“圣人无情”,其实圣人何尝没有人情,只不过能对寻常人情有所超越,不会为人情所累罢了,而这正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处。
-
“金谷无烟宫树绿”,以“金谷无烟”出之,表明这是寒食、清明节问,“金谷”一词,含着许多意思,令人想起高门大户人家的庭园,里面应该住着美慧多情的女子。“宫树绿”一语,加深了景物朦胧暗碧的效果,起一种伤感的感情引诱作用,这与女子的脆弱多情的
-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晚年时作《桃花源诗》的序。作者在这里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安宁
-
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余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
-
《君子受言以达聪明。》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酴醾花·点绛唇韵香荼縻》咏酴醾花诗鉴赏 王
-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① ,兄弟并为郎 ② ,稍迁至移中厩监 ③ 。时汉 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④ 。匈 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⑤ ,
-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膏明自爇源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
论题解析 [解题]个人与集体(individual and collectivity)中,个人,通常即一个人,和集体相对应。集体,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具有共同目标、信念等。集体是由某种共同的
-
北风行 【作者】:李白【年代】:唐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
夫清风动驾,谒阮籍于山阳〔2〕;素雪乘舟,访戴逵于江路〔3〕,犹名高好事,迹标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