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先秦散文·左传·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原文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先秦散文·左传·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左传·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原文鉴赏

,公将如棠观鱼者

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11),夏苗,秋狝,冬狞,皆于农隙以讲事也(12)。三年而治兵(13),入而振旅,归而饮至(14),以数军实(15)。昭文章(16),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不登于俎(17),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之资,皂隶之事(18),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将略地焉(19)。”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

书曰:“公矢鱼于棠(20)。”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注释】 ①春:指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季。 ②公:指鲁隐公,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712年在位。 棠:一作唐,邑名,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 鱼:通渔,捕鱼。 ③臧僖伯:鲁武公之子,惠公之弟,姬姓,名彄(kou音抠),字子臧,谥僖伯。鲁国大夫。 ④物:指鸟兽一类的东西。 大事:指祭祀和军事。 ⑤器:指祭礼器物和军用器物。 ⑥举:举动,行动。 ⑦纳:纳入。 ⑧度(duo音夺):衡量。 ⑨章:明,显示。 ⑩亟 (qi音气):屡次。 (11)蒐(sou音搜):“蒐”和下文之“苗”、“弥”(xian音显)、“狩”,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 蒐:搜索禽兽之不孕者。 苗:猎取禽兽之为苗害者。 狝:杀。秋猎可杀伤禽兽。 狩:围猎,无所选择,皆可猎取。(12)隙(xi音细):空闲。 (13)治兵:与下文之“振旅”,都是整治军队的意思。出外称治兵,归来称振旅。 (14)饮至:古代国君出外,行时必告于宗庙,还时亦必告于宗庙。还时之告,饮酒庆贺,谓之饮至。 (15)军实:指车徒器械和猎获的禽兽。 (16)昭:表明。文章:指车服旌旗的颜色。 (17)登:装。俎:古代祭祀时盛装祭品的祭器。 (18)皂隶:古代对贱役的称呼。左传·昭公七年:“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 (19)略地:巡视边界。 (20)矢:通施,陈设。

【今译】 鲁隐公五年春,隐公准备到棠邑观看捕鱼。

臧僖伯劝谏说:“凡是物品,不能用在讲习祭祀和军事的大事上,它的材料不能用于制造祭器和兵器,国君就不会亲自举用它。国君是把百姓纳入于“轨”和“物”的人。讲习大事以度量端正法度,叫作“轨”;选取材料制成器物以显示它的文采,叫做“物”。做事不合于“轨”,不合于“物”,叫做乱政。乱政屡次出现,就是国家败亡的原因。所以,春蒐、夏苗、秋称、冬狩四种狩猎活动,都是在农闲时讲习武事的。每隔三年要整治军队,走出国都实际演习,进入国都振兴军威,回告宗庙饮酒庆贺,清点军用器物和猎获的禽兽。显示器物的文采,明确贵贱的区别,辨别上下等级,安排少长顺序,这就是讲习威严的礼仪。如果鸟兽之肉,不盛装在祭器里,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用在军用器物上,那么国君就不亲自去猎取,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至于那些山林川泽的产品,制造一般器具的材料,都是卑贱之人干的小事,是有关官吏的职责,不是国君所应涉及的。”

隐公说:“我要巡视边境。”于是前往棠邑,让渔人捕鱼而观看。

僖伯推托有病,没有跟去。

春秋写道:“隐公在棠邑观鱼。”因为隐公行动不合礼法,而且棠邑远离国都。

【集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隐公以观鱼为无害于民,不知人君举动,关系甚大。僖伯开口便提出 ‘君’字,说得十分郑重。中间历陈典故,俱与观鱼映照。盖观鱼正与纳民轨物相反。末以非礼结之,隐然见观鱼即为乱政,不得视为小节而可以纵欲逸游也。”

清·余诫古文释义:“僖伯虽未明言观鱼之非礼,而观鱼之非礼直可不言而喻。左氏一眼觑破,入手只用一笔提清,随将谏词详述。后幅补出公之饰非拒谏,并正写观鱼,亦只共用三四笔,简劲无敌。前以‘将’字起,后以‘遂’字收,呼应一气,章法尤为入妙。末从书法论断作结,‘非礼’二字从谏词看出是正意;且言‘远地’从略地看出是余意。郑伯克段篇失教,郑志从叙事中写出;此篇非礼,即从谏词中写出。谏宠州吁篇,叙事将近百字,此篇叙事不足三十字,各有其妙。试参观之,可以知文家之变化矣。”

清·冯李骅左绣:“此篇前整后散格。讲事备用,前用对起,后用递收。讲事正说,器用反说,以器用即在讲事中也。而两层分应,讲事则先点而后排;器用则先排而后点。便令实处反正相接在中间,而眼目呼应色络在两头。此种格律,极其平易,然古今作手,无能出其范围者。”

又:“通篇以‘君将纳民于轨物’句为主,前后三点‘君’字,郑重有笔法。”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庸乎患不能开,不能开则无余地可展布,而生机息矣。此文妙处,全在‘轨物’句一宕。有此一宕,别开境界,然后讲事备用之义,宽然有余,回翔上下,无往不可。试去此段读之,‘故春蒐’云云,直接‘君不举焉’,未尝不简劲明快,而局势便狭,波折全无,有何情乎?不知其意在开展上文,而以‘轨物’为一篇之纲者,其相去不知几千里矣。”

【总案】 臧僖伯认为国君作为臣民的表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符合礼法,“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君不举焉。”但是,渔业生产,也关系着国计民生,“鲁之四境,多川泽陂池,僖伯正宜因公观鱼,陈渔业之利,讲求捕鱼之法,以裕国富民。如管子之官山府海,晏子之省耕省敛,将顺匡救,因势利导。则隐公非不可为者。乃徒陈既往之典礼,以束缚之,使不出国门,抑未矣。”(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这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全文以“纳民规物”一句为纲,以下生出许多议论。虽然没有一句明言观鱼之非礼,实际却句句在说明观鱼之非礼。以臣谏君,词意委婉曲折,深得谏言之要妙。

猜你喜欢
  • 欧阳修《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全诗鉴赏

    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

  • 鱼在藻

    【出典】 《诗经·小雅·鱼藻》:“鱼在在藻,有颁其首。”汉·毛氏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 【释义】 《鱼藻》以“鱼在在藻”描绘鱼儿游于有水藻的水中,适性而自得。 【例句】 鱼意思在藻,鹿心怀食苹。

  • 仿写《我爱这土地》诗歌22首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诗歌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仿写《我爱这土地》诗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仿写《我爱这土地》诗歌 1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

  • 苏轼《残句竹篱茅舍出青黄》全诗鉴赏

    竹篱茅舍出青黄。

  •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 与人交,笃于信义,善人君子无不乐见之。|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与人交,笃于信义,善人君子无不乐见之。》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滞者导之使达,蒙者开之使明。》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韩愈《斗鸡联句》全诗赏析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韩愈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孟郊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韩愈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孟郊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韩愈磔毛各嘌痒,怒瘿

  • 九上语文苏教版古诗词(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九上语文苏教版古诗词,内容包括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所有古诗,苏教版九上语文课本所有古诗,九上苏教版语文诗词。【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凉

  • 师陀《谷之夜》

    辞别了晚霞,马降入弥漫着雾的狭谷,一股潮气冷冷的扑上脸来,正是春三月。 溪谷间悄寂无声,是飞鸟已经绝迹的时候。极目一望,四围枯草荒烟,三两声犬吠,像发于邃古。想起是草木同荆蓁的世界,颇觉苍凉了。但已远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