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翻译与解读
大道废,有仁义01。智慧出,有大伪02。六亲不和,有孝慈03。国家昏乱,有忠臣04。
今 译
大道废弃,才提倡仁义。人有智慧,便产生诈伪。六亲不和,才有子孝父慈。国家黑暗混乱,才出现忠臣。
评 议
本章采用叙事手法,直陈其事,比较明白易晓。前六句,表现了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思想。最后两句,说明国家政治黑暗、社会秩序混乱,“政令不行,上下相怨,邪僻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河上公说)。
老子所谓的“大道”,是指道家的治国修身思想。老子认为,由于“大道废”而不行,才出现了种种的社会弊端。这是老子对儒家提倡虚伪仁义所产生的“大伪”、“六亲不和”、“国家昏乱”的尖锐批判。
宋代治老学者林希逸,对此章的诠释和评议简明扼要,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大道行,则仁义在其中;仁义之名立,道渐漓矣,故曰:“大道废,有仁义。”譬如智慧日出,而后天下之诈伪生。六亲不和,而后有孝慈之名。国家昏乱之时,而后有忠臣之名。此三句皆是譬喻,以发明上一句也。(老子鬳斋口义)
注释
01“大道”两句:河上公曰:“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道废而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02智慧:现行王弼本作“慧智”,而王弼注曰:“智慧出,则大伪生也。”可见王弼原本亦为“智慧”,后人传抄则误作“慧智”。03六亲:王弼曰:“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吕氏春秋 · 论人篇曰:“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六戚,即六亲。两句:谓六亲不和,便有孝子慈父出现。04昏乱:指国家黑暗,社会混乱。河上公曰:“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仁,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义没,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相信很多人都觉得散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眼泪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关于眼泪散文1春节期间,闲读
-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21岁中
-
《赠汪伦》是这样得来的唐朝有个叫汪伦的人。他曾担任泾县县令,平日里,他很喜欢喝酒,卸任之后,由于他十分留恋桃花潭,于是,他特地将自
-
从楚辞《渔父》开始,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往往都是隐士的化身,这首词也不例外。吴镇性情孤峭,中年一度杜门隐居,《渔父》词所表现的正是一种隐逸情趣。
-
"感遇十二首·其七"是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主人公沉浸在秋日的幽情中。诗中运用了大量象征和比喻手法,以传达主人公内心的感受。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
【5373】诗的八堂课(江弱水著,北京:商务印书馆,印张6 5 8,2017年1月第1版,34元)△博弈第一;滋味第二;声文第三;肌理第四;玄思第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月季花相关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月季花的诗句,关于月季花的古诗有什么,有关月季的诗句。关于月季花的诗句如下:《月季》【宋】苏轼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复堑埋云子。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南浦老鱼腥古涎,真珠密字芙蓉篇。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去抛凉天。忆得蛟丝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