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在犀牛的胃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在犀牛的胃里》鉴赏

作者: 杨吉哲

张克

有一次他在犀牛洞里考察,犀牛翻身搞了个恶作剧,他从测量排上掉进犀牛潭,一直往下掉,掉进了犀牛的胃底。他想,这回一定是完蛋了;不过能拿犀牛的胃作坟地也算永垂不朽。在等待着死去的那个时刻,他忽然想起“死不瞑目”那个成语,他拿定主意,决不主动闭上眼睛,决不!他果断地作出这个决定。

他那双长期在洞穴中锻炼出来的深邃目光,在此最后时刻居然又发现一个秘密:犀牛的胃原来也是一个具有独特景况的溶洞,洞顶、洞壁、洞底,都有各种形态的堆积。他便仔细观看做起观察来了。他很满意,动手测量,写下一些数据;还估量犀牛的肚子里有多大的旅游价值。经过他考察的洞已有六百零八个吧,犀牛的胃按序列该排在六百零九。六百零九,问心无愧,也对得起溶岩地质工程师的职称。于是他又想,这回可以瞑目了,准备慢慢合上眼睛……只可惜那些数据送不出去。

这时他忽然觉得犀牛正把他往外送,怎么哪?难道犀牛终于明白,外面还有许多溶洞需要他继续考察?哪有这等好事!中学动物课本站出来提醒他,牛是反刍动物……这一下他真的伤心了,原来犀牛是要送他到口里去咀嚼!咬下来,那该有多痛!

也该他大难不死,犀牛也有疏忽大意,这个五十五岁的小老头,一个箭步,用跳栏的姿态,越过了犀牛成排的牙齿……

……测量排上,一双抢救的手伸下来,伸下来,把他抓了上去。他的头此后秃得相当厉害,有人说就是在那一次,犀牛把他的头发当青草吃了。

一位岩溶地质工程师在犀牛洞考察,不慎跌入了犀牛潭,结果便是:工程师差点儿丢掉了生命,诗人得到的比一个生命还多。

与其说这是一个真实事件的描述,毋宁说这是一篇关于人的寓言,是一篇成人童话。在这首散文诗里,犀牛洞作为一种自然背景和物质力量,与人的行为构成了深刻的张弛关系,这种关系的张弛变化就成了一个人的重要经历和全部命运。在这里,诗人的意向是十分明显的。他充满了对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寻与肯定。“六百零九,问心无愧”。工程师在危难之际这句平静的独白,包含着奋斗者多少欣慰!

犀牛洞不啻是一个隐喻。它通过要命的恶作剧演化为象征,从而把人类行为推到了更广的物质给予和限定之中,使全文的事件叙述具有了不确指性。也许正是这种不确指性方使得生活和艺术得以互相验证,并把二者区别开来。我们也才有权对艺术说:这是生活;对生活说:这不象生活。一位工程师在他的生命之旅中考察了六百零九个溶洞,犀牛洞是其中之一,也是它们的全部。从犀牛洞出来他的头便秃得相当厉害,“有人说就是在那一次,犀牛把他的头发当青草吃了”。其实,他的头发并不全是交给了一个犀牛洞,而是交给了六百零九个,甚至更多。这种假意的具体场景和事件的给定,是诗的手段。它的典型性正是从这种假意的给定中显示出来,启迪人们联想到主人公整个一生,并进而领悟到:人的生命不正是在对事业成功的追求中,才使“消耗”获得了永恒价值么?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散文诗中稚拙的比拟,自娱般的夸张和近乎荒诞的描述,不仅擦亮了主人公的人格光辉,而且还使素朴的语言充满了谐趣。因此,我们说,那看似朴拙的文采,其实充溢着耐人寻味的诗意内涵。

猜你喜欢
  • 李白《古风其十一》全诗赏析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作品赏析【注释】:(年貌一作颜色)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上二句一作谁能

  • 忍学《贪之忍第四十七》译文与赏析

    贪之忍第四十七贪之忍第四十七 贪财曰饕,贪食曰餮。舜去四凶,此居其一。 紞如打五鼓,谢令推不去。如此政声,实蕃众怒。 鱼弘作

  • 鲁迅《《呐喊》自序》散文全文

    《呐喊》自序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赏析》

    此词以别具一格的手法,满怀激情地追忆自己与一位妓女的情事。词中所描绘的女性形象,给读者以难以忘怀的印象。“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先写时间和地点:四围的夜色催动了更鼓,路上的轻尘吸收了露水,已不会飞扬起来。天上是缺月,微光淡彩

  • 《八月二十七日,明思文皇帝殉国忌辰也。读赏析》

    【注释】:原题:八月二十七日,明思文皇帝殉国忌辰也。读巢南诗,即题其后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原文、鉴赏和解读

    《黍离》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名篇。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远的乡村景象。诗人以黍离的生长为线索,表达了对国家安宁稳定的期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民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黍离象征着社会的安宁,诗人希望国家能够和睦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通过对黍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繁荣昌盛的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 季氏将伐颛臾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题解 本文节选于《论语·季氏》,是孔子的弟子冉有和子路就季康子欲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国)一事向孔夫子求教的对话录要。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

  • 《燕歌行》注释和全文翻译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①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②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③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④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⑤

  • 杜牧《奉陵宫人》全诗赏析

    相如死后无词客,延寿亡来绝画工。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