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名篇之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原文、鉴赏和解读
诗歌·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属于王风。王,指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凡产生于王城畿内的民歌,统称王风。
自汉以降,对这首诗的作者、时代和主题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诗序认为,是东周的大夫行役至西周宗庙宫室,看到废墟荒凉,闵周室颠覆而作。也有人说,西周宣王时,“尹吉甫信后妻之谗而杀孝子伯奇,其弟伯封求而不得,作黍离之诗”。还有人认为是春秋时代卫宣公的儿子寿,忧思其兄长伋被害之作。郭沫若先生认为,是旧贵族忧叹自己破产的诗。余冠英先生则认为是流浪者诉说忧思之诗。蓝菊荪先生又认为,是一个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诗。细读诗文,总觉以上诸说与诗义不合。根据诗里充满悱恻凄怆、倍受压抑、痛忧不已的情绪,推断作者应是一个失志潦倒的官吏。诗反映了“周辙东、王纲坠”的动乱社会现实。
诗以第一人称写法反复抒叹遭害的郁愤心情。“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是诗人看到的旷野真实情景。这一田野景象,不仅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媒介,而且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景亦情,情亦景,情景已臻于交融的境界。置身于这空旷寂寥环境中的怀志潦倒的诗人,其不能自抑的愁情会更加升腾起来。诗接着写道:“行迈靡靡,中心摇摇。”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独自一人漫无目的地游荡着,应该是多么忧伤! “行迈靡靡”是行动描写,“中心摇摇”是心理刻画。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后者是前者的原因,这就把诗人“行行重行行”的表现和“肠中车轮转”的凄楚心绪活画了出来,其变态的神志和痛忧难言的心理也被揭示出来。此时此刻,受压抑的怒火再也抑制不住,于是大声疾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以“知我者”与“不知我者”对举,对于“不知我者”的诬陷与迫害,表示了极为不满与怨愤,申诉了满腹的苦衷。要说诗人有什么企求的话,就是要摆脱困境,解除思想的苦痛。可是,在那社会动乱互相倾轧的旋涡里,他这一最低愿望也不能实现。他无可奈何地喊道:“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人之所以呼叫苍天,其意不在指责上天,也不是说他痛苦是上天造成的,更不是让上天给以回答,而是控诉人间的罪恶,倾吐悲愤不已的心情,表达关心社会的心愿和进身不能的激情。当时,诗人很可能联想到公刘开拓于豳,太王创业于岐,文王光大于丰,武王成就于镐的西周盛世。及至幽王,一旦灰烬,荡然无存,到了平王,臣僚腐败,苟且偷生,鱼肉人民,被迫东迁。他回顾历史,正视现实,想想自己罹难潦倒,又无力匡正时弊,怎能不悲痛欲绝呼叫苍天呢?诗经·柏舟和汉乐府·上邪,都是采取这种抒情方式表达不可遏止的思想感情。这样表达,要比直接抒情的艺术效果好得多。
诗的二、三章,更换了几个字,通过反复咏叹,把诗人郁苦不满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本诗写的不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而是一个失志官吏的愁情,但它仍不失为一首现实主义的好诗。诗人的痛苦悲伤不是由于生活的腐败、思想的颓废,而是由于恶势力对他的压抑。通过忧情的发泄,折射出动乱社会的阴影,反映出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以及由此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现出一种不满与反抗情绪,这在客观上与当时劳动人民希望摆脱苦难生活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它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的进步性。
以回环复沓的形式抒发难言之情是本诗的一个特点。这种反复咏叹,正好抒发了诗人在险恶环境中的时时燃烧着的怒火,时时在浸染着悲怆的痛苦激情,正如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所说:诗人“胸中有种种酸甜苦辣写不出来的情绪,索性都不写了,只是咬着牙龈,长言咏叹一番便觉得一往情深,活现在字句上”。每章前四句的偶句只是更换几个字,表达进层之意,末四句只字不变,反复咏叹抒情。首章用“稷之苗”,比兴“中心摇摇”,次章用“稷之穗”,比兴“中心如醉”,末章用“稷之实”,比兴“中心如噎”。由“苗”到“穗”到“实”的物象更换,恰与“摇摇”到“如醉”到“如噎”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相契合。我们随着对稷苗摆动、稷穗下垂和稷实沉重的直感,更能理会到诗人的心情由忧伤、烦乱到沉郁的发展脉络。正如朱熹所说:“初见稷之苗矣,又见稷之穗矣,又见稷之实矣,而所感之心始终如一,不少变而愈深。”(诗集传)“摇摇”、“醉”和“噎”的恰当运用,把那思想愈来愈愁苦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形象生动,令人深受感动。
本诗抒发的尽管是诗人自己的愁情,没有直接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丑恶的势力,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揭露的作用,这一抒情方式成了后世抒情诗的一种类型。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写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虽只写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但压抑人才的门阀制度的罪恶随之也被暴露了出来。这说明,这类抒情诗逐步形成定式,其渊源应当追溯到诗经。
-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在浙江省新昌县郊南明山有一尊在南朝齐梁年间历时二十八年方凿成的大佛,整体共高十丈,
-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 ① ,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 ② 闺秀,携及童娈 ③ ,笑啼
-
宋词典故·种树书 【出典】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骊姬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要的事件。它发生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广为人知的时期——春秋时代。这场乱起初与骊姬有关,她是晋国的夫人,也是晋文公的妻子。然而,这次事件迅速演变成了一场涉及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的动荡局面。因此,
骊姬之乱可以说是一次国家内部的政治危机。 这次事件的起点是晋献公去世后,由于其妻子骊姬产生了私情,导致了国内权力的不稳定。晋国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势力集团,他们为了争夺政权进行了激烈的
-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一首是江南妇女采莲时所唱的民歌。它于优美的韵律中流露了一种劳动的喜悦。由歌词的结构看,可能前三句是一人唱的,后
-
明明德 本章朱本称“传之首章,释明明德”。此章以下均被朱熹称为“传”。所谓“明明德”,就是从自知之明做起,修养自己美好的品德,将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江岸”类的诗句。 这是正面描写赤壁矶景色的词句。陡峭的岩石,高耸入云,波涛汹涌
-
【注释】:(夏四月单骑阅险,行二十里外,水萦山抱,鱼泳鸟鸣,何啻江南,忆昔有作)
-
论题解析 [解题]真诚(sincerity),就是真实、诚恳、不虚伪。 [析题]真诚代表着真心实意,指处事待人不做作、不虚伪。真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一种心态情绪,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善良。真诚既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