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训练提示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抗战初期。作品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作者在诗中非常善于意象的刻画,而这些意象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悲壮的色彩。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诗人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内心虽然悲哀但却博大。作品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基调古朴、苍劲有力。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意象”,进而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本诗在表达时要传达出深刻的内在含义。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并续写出歌唱的内容,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全诗感情波澜起伏,诗意层层递进。
-
杨修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才子,当然了,才子嘛,首先是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里并不都是才子。作为才子,从来都是少数。在逻辑学上,这叫
-
全词共分三段。第一段,首韵直接入题,以占尽一丘一壑的风流自我形象,领起全篇。下一韵,以茅屋上“松月桂云”,和山脚下清泉脉脉的优美风景,具体写占尽这一丘一壑的美景者的风流意态。以下以“寻思前事”退过一层,转写以前入仕的错误,印证今日生活的
-
古文·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右《金石录》三十卷者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
-
腊月二十九晚,夜黑如墨。一个年轻人给乡邻写完春联,踩着街巷里的积雪,独自回到家中,从怀里取出刚刚用过的砚台,竟已裂为两半,或为隆冬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 《魏氏春秋》(晋 孙盛撰) 曰:籍旷达不羁,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亦载。 释义用法 阮籍由于心中苦闷,有时独自驾车,不按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睢宁古诗词大赛,内容包括古诗词大赛怎么报名,古诗词大赛的口号和一分钟介绍,古诗词大赛办了几届。先报名。比赛规则:初赛: 初赛海选形式参赛选手按签顺序组比赛5组每位选手限3钟2、 比赛内容古诗词级必背500首诗由习部干事随机抽取题目
-
《别了,哥哥(算作是向一个Class的告别词吧!)殷夫》全文与读后感赏析 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 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 恨的是不能握一握最后的手, 再独立地向前途踏进。 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 二
-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绍熙三年(1192)春。稼轩自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至光宗绍熙二年(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