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阅读答案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是初唐著名的文学家。王勃只活了二十几岁,从登上仕途以后,走的一直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他自己说“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仍抱“青云之志”,不学阮籍的穷途悲哭,处于涸辙之中亦力求欢悦。王勃的诗文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品格。王勃才高自负,傲兀少合,一生位卑不遇,但他并不随遇而安,在前路暗淡的生活中,他仍有所热望追求,力求旷达,对人对己多能慰安。王勃的诗文带有从六朝过渡的遗迹,但他却不象六朝许多作品那样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排偶对句,空有词藻而无真意,而是情真意切,文词优美,格调清新,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这是王勃在宦游长安时送他的朋友杜某去蜀州上任的赠别诗。诗中充满了离情别意。下笔从送别之地写起,立即又与朋友所去之处联系起来,但作意不只在于写出地点,更要写出氛围,在十个字的范围内做到这些是很困难的,可是王勃做到了。他用分别处天地广阔,所去处风烟迷望,把情与物结合在一起,一开篇就造成了一种情调。而进一步抒写别意的时候,用同是宦游之别来说明此别更堪悲苦,使诗情更具特色。王勃的诗文与他的为人一样,在失望中总是不失热望,在愁苦中又会自作解脱,他心中的苦闷即使不能忍受,也不想叫别人来承担,所以表现出来时总是显得有节有制,本诗的后半即可见出。前面写离别之情非常难过,但又笔调一转,写出了别苦中也有欣慰:因为离情别意使人深感怅惘,不胜忍受,但是,今日各有知己存在,明日哪怕人分万里,有知己存于内心,远在天涯仍不离心室,故能与比邻相似。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饱含哲理的诗句,把别意堪悲冲淡了许多,可以使人恢复常情,这时,一对朋友哪管是泪眼相别,也可以说: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这首诗是直抒胸臆,绝少外在描画,但由于句句情真,字无虚张,所以篇章极为精炼。用五律题诗盛载这么多内容,在唐诗中是一个开创。
-
狂吟跌宕无风雅,醉墨淋浪不整齐。应为诗人一回顾,山僧未忍扫黄泥。
-
作者回到绍兴的时候正值秋季,所以此词从秋景起笔,“扫西风门径,黄叶凋零,白云萧散”。西风有知,似乎知主人归来,殷勤地扫除门径以示迎接。西风吹得黄叶凋零了,白云萧散了。凋零、萧散,其实正是作者当时的心境的反映。此番回到故乡,他并没有感受到
-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夸轻趫。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鶬迸落连飞髇。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
《左传》 初 ① ,郑武公 ② 娶于申 ③ ,曰武姜 ④ ,生庄公及共叔段 ⑤ 。庄公寤生 ⑥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⑦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 ⑧ 请于 ⑨ 武公,公弗 ⑩ 许。及 (11)
-
[汉]仲长统春云为马,秋风为驷。按之不迟,劳之不疾。仲长统(180—220),字公理,山阳高
-
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
-
水调歌头·中秋苏轼【原文】明月几时有?把[1]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
藤梢橘刺元无路,竹杖棕鞋不用扶。风自远来闻笑语,水分流处见江湖。回观佛骨青螺髻,踏遍仙人碧玉壶。野客归时山月上,棠梨叶战暝禽呼。
-
朋友,请站住!陪我哭,同纪念: 忆情人,吊旧居,沙丘中,废墟前。 南风北风吹来吹去如穿梭, 落沙却未能将她故居遗迹掩。 此地曾追欢,不堪回首忆当年, 如今遍地羚羊粪,粒粒好似胡椒丸。 仿佛又回到了她们
-
《水仙·咏水仙花五韵》咏水仙诗鉴赏 陈与义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