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作品分析
日本战后派*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之一,1956年第1期至第10期新潮杂志连载,195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主人公“我”出身于寺院住持之家,后到金阁寺当小和尚。“我”从小就对金阁寺怀有迷狂般的热爱,一直向往美丽的金阁寺。可是“我”总觉得跟金阁寺没有更多的缘份,只在战争的后期,当它面临空袭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危险时,“我”才找到了同这个美的象征之间的一体感。“我和她面临着共同的危险,我发现了美和我之间的媒介。一向拒绝、疏远我的美和我之间架起了桥梁。我陶醉了。”然而,战争结束了,金阁寺仍安然无恙,“我”和她又疏远了。金阁寺甚至成为我现实生活中的障碍,“我”终于放火烧毁了金阁寺。日本文学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难解的观念小说,对它的评价毁誉参半、众说不一。烧毁金阁寺的事件以及放火者的出身与身份都是确实的。作者借用了这一现实事件,同时,金阁寺又是作者某种观念性的艺术体现,它象征着艺术和美,对金阁寺金碧辉煌的外观描写以及反复出现的赞誉可资佐证。金阁寺既是向往追求的美好对象,又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异己的存在物。主人公与金阁寺的关系暗示着人生与美和艺术的悲剧性相关。作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扭曲的、带有病态心理的,得不到美时便转化为毁灭美。企求得到幻灭前的一瞬间的一体感。三岛由纪夫明确表示,“在日本,美不意味着人的复活,而是带着否定生的宗教性”。作者对战后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他在寻找一种悲壮、惨烈的美,用以寄托自己的心志,他的这种追求带有一种狂躁的破坏性力量。这部作品已包含了他自决身亡的悲剧性萌芽。金阁寺的文笔凝练优美,篇章布局错落有致,行文贯注着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字里行间处处镶嵌着作者奇警的譬喻和深邃的遐思,令读者回味无穷。这些艺术特征使金阁寺以及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接近战前的唯美主义文学。
-
故人叙旧寄新篇,惆怅江南到眼前。暗想楼台万余里,不闻歌吹一周年。桥头谁更看新月,池畔犹应泊旧船。最忆后庭杯酒散,红屏风掩绿窗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题,内容包括古诗鉴赏题第二问是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虚实结合的古诗词,高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中下面这些的答题模板(答题套路)该怎么写动静。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
-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言。|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言。》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古文·游龙门记 薛瑄出河津县西郭门(1),西北
-
水调歌头 【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显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微。谪仙何处,无人
-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 故人故情怀古宴,相望相思不相见。 ————王勃《寒夜怀友杂体二首》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南图适不就,东走岂吾心。索索凉风动,行行秋水深。蝉鸣木叶落,兹夕更愁霖。明时好画策,动欲干王公。今日无成事,依依亲老农。扁舟向何处,吾爱汶阳中。清旷凉夜月,裴回孤客舟。渺然风波上,独爱前山秋。秋至复摇
-
旌旆晓悠悠,行惊岁已遒。霜云依日薄,野水带冰流。富庶齐三服,山川禹九州。自怜思颍意,无异旅人愁。
-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
厨无烟火室无妻,篱落萧条屋舍低。每日将何疗饥渴?井华云粉一刀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