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4401】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英〕保罗·莫兰著,中信出版社,25.5万字,2019年6月第1版,68元)
7章:[1]引言;[2]人口数量的重要性;[3]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胜利;[4]德国和俄国的挑战;[5]逐渐消逝的“伟大种族”;[6]1945年以来的西方世界;[7]1945年以来的苏联和东欧集团:冷战失败背后的人口学。
以出生率、死亡率和移民为三棱镜,折射出从1800年人口起飞到特朗普修建“墨西哥墙”的全球人口发展历程。
从人类文明诞生到19世纪初,世界人口达到10亿规模耗时数十万年,但从这一数字增至70亿规模则仅用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如今,人口增速已逐渐放缓。20世纪60年代末期,地球人口数量大约每30年会翻一番,如今则是每60年翻一番。到21世纪末,全球人口很可能会完全停止增长。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已经开始下降。
无论是马克沁机枪还是原子弹所带来的技术优势都无法永久维持,因为它们总需要军队来使用,于是,人口再次成为关键因素。
人口不仅关乎国际事务,而且关乎国内事务。如果2008年的美国像50年前一样“白”,那贝拉克·奥巴马可能就不会成为总统。
三个因素可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首先是出生人数,它导致人口增加;其次为死亡人数,它导致人口减少;再次为移民,人口迁入或迁出的净流动。
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地球为人提供生存能力的承载力,人类迟早会以某种方式迎来过早的覆亡。
人口增加的可能性有两种,二者必有其一,也可能同时存在。第一个可能是出生人数超过了死亡人数,第二个可能是迁入人数超过了迁出人数。
如果人口规模未在19世纪大幅增长,英国便不可能在该世纪初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在该世纪下半叶成为头号金融强国。
人口增长的下降趋势在日益加重和人口规模下降的前景都已广为人知。
国家不能随意决定孩子的出生数量,也不能决定特定年份中的死亡人数。
人口发生于社会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也反过来塑造环境。
1970年,穆斯林占世界人口的15%,到2010年,这比例上升到了23%左右。而到了21世纪中期,这个数字预计会增长到接近30%的水平。如果成真,这将使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规模接近信仰世界最大的宗教基督教的人口规模。
移民向来是以色列的生命线,如果没有移民,这个国家就不可能继续存在并实现繁荣。
拉丁美洲分为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2015年,生活在南美洲的人口规模达4亿以上,中美洲为1.7亿,加勒比海地区为4000万。
这本书对人口趋势的历史和可能的未来提供了启发性的观察视角。
-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诗写得绮丽浓艳,然而又空灵缥渺,“鬼气森森”,极具特色。
-
春初携手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
《卖油的娘子水梳头。》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细品诗句,很是陶醉诗人听雨的惬意和浪漫,我心甚是向往。不料,今夜心烦意乱,毫无困意,碰巧窗外下
-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奉藏者
名言: 秋三月, 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 收敛神气, 使秋气平, 无外其志, 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 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为飧泄,
-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
-
柳宗元在任永州司马期间,陆续写了八篇山水游记,篇篇清丽可人,被称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作于元和四年(809)。
-
元戏剧《关汉卿》鉴赏 此剧全名为《赵盼儿风月
-
李东阳 夜合枝头别有春,坐含风露入清晨。 任他明月能相照,敛尽芳心不向人。 当夏天的清晨,夜合花树开满枝头的时候,那秀丽枝叶,挺拔的树干,那红的、或红白相间的合欢花,散垂如丝,清香袭人,真令人心旷神怡
-
孟夏清和月,东都闲散官。体中无病痛,眼下未饥寒。世事闻常闷,交游见即欢。杯觞留客切,妓乐取人宽。雪鬓随身老,云心着处安。此中殊有味,试说向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