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人群附和》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后人群附和经典解读
后人群附和
自竹垞痛贬草堂诗余而推绝妙好词,后人群附和之。不知草堂虽有亵诨之作,然佳词恒得十之六七。绝妙好词则除张、范、辛、刘诸家外,十之八九,皆极无聊赖之词。古人云:小好小惭,大好大惭,洵非虚语。
草堂诗余一书当成于庆元(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以前,南宋何士信所编之词选,词作多宋词,兼得小部分唐、五代词。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王茂野客丛书作于庆元间,已引草堂诗余张仲宗满江红词证蝶粉蜂黄之语。”
绝妙好词为词总集,南宋词人周密编。
竹垞就是朱彝尊,清代著名词人、学者,字锡鬯,号竹垞,晚年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
所谓“自竹垞痛贬草堂诗余而推绝妙好词”,就是朱彝尊书〈绝妙好词〉后:“词人之作,自草堂诗余盛行,屏去激楚阳阿,而巴人之唱齐进矣。周公谨绝妙好词选本虽未尽醇,然中多俊语,方诸草堂所录,雅俗殊分。”
朱彝尊贬低草堂诗余,推崇绝妙好词,众人都以他的观点作为对两本书的看法。
而实质上,在王国维看来:“不知草堂虽有亵诨之作,然佳词恒得十之六七。绝妙好词则除张、范、辛、刘诸家外,十之八九,皆极无聊赖之词。”
王国维在此则生气的并不是众人对这两本书的看法和朱彝尊的看法一致,而是生气读者人云亦云,自己没有真正去鉴赏词本身,而不明白词真正的妙处。
词的真味不能被读者理解玩味,好词也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
王国维引用韩愈与冯宿论文书中的话:“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及示人,则以为好。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则必以为大好矣。”
也就是说,人们对好的作品,往往没有自己的见解,时下流行什么样的文风,人们就觉得什么样的词就是好的,总是迷信别人的说法,而不相信自己所读的感受。
【注】
洵,诚然,确实。
-
发生于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人们登临赤壁,无一例外地会缅想起这段往事。这场大战是由东吴周瑜指挥而击败曹操的,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也还是在赞美周郎。到了元代,民间的三国故事流行,诸葛亮
-
一种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提倡写新闻报道性小说的文艺思潮。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杜鲁门·卡波特*。他的小说《冷血》*(1965)被认为是这一
-
岳飞《论马》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2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3 。日啖豆至数斗 4 ,饮泉一斛 5 ,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 6 。介胄而驰 7 ,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 8 ,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
-
叶适《烟霏楼记》 烟靠楼者,本西楼也,太守仲并更名之 1 。 余自湖口渡江 2 ,沿淮北上至王潼洲,烧苇夜行 3 ,投宿民舍。迟明 4 ,道上车夫与牙兵相詈击 5 ,慰谢之 6 ,然后肯去。践小杨湖,
-
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格外忌讳的数字是“4”和“9”。因为在日语中,“4”的读音与“死”相同,“9”的读音与“苦”相同。由于日本人非常讨厌“死”和“苦”这种不吉利的字眼和发音,故连带“4”和“9”的其
-
【题 解】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中的“讽”是动词,是“讽喻”的意思,特指下
-
送春归,三月尽日日暮时。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莫惆怅,送春人。冗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五年炎凉凡十变,
-
作品:岳阳楼记 简介本篇选自《范文正公集》。
-
作者: 李山 【本书体例】
-
【名句】天下之事,急之则丧 ① ,缓之则得 ② ,而过缓则无及 ③ 。 【注释】①丧:失。②得:得到。③无及:达不到。 【释义】天下的事情操之过急则容易失败,稍缓一些则可以取得成功,但过分地迟缓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