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唐扬州之盛》译文与赏析
唐扬州之盛
唐扬州之盛
【原文】
唐世盐铁转运使[1]在扬州,尽斡[2]利权,判官[3]多至数十人,商贾[4]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杜牧之有“春风十里珠帘”之句,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诗云:“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自毕师铎、孙儒之乱,荡[5]为丘墟。杨行密复葺之,稍成壮藩,又毁于显德。本朝承平百七十年,尚不能及唐之什一,今日真可酸鼻也。
【注释】
[1]盐铁转运使:官名,负责盐铁管理与运输。[2]斡(guǎn):通“管”,主管;掌管。[3]判官:唐宋地方长官的僚属,佐理政事。[4]商贾:商人。商,流动经营的商人;贾,坐地经营的商人。[5]荡:扫荡变成。
【译文】
唐朝时期,盐铁转运使居住在扬州,他们全面掌管着那里的财政大权,判官多达几十人,商人来来往往如穿梭。所以这才有了谚语“扬一益二”,说的就是天下最繁华昌盛的地方,扬州排名第一,而四川益州仅次于它。对于扬州的盛况,杜牧有:“春风十里珠帘”的诗句,张祜的诗说:“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王建的诗说:“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徐凝的诗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这些诗句中,就可以想见当时繁盛的景象了。自从毕师铎、孙儒发生战乱,扬州就被扫荡成废墟了。杨行密曾经重建扬州,扬州渐渐变成了强大的藩镇,但之后不久又在周显德年间被烧毁了。我朝继承太平已一百七十年,还赶不上唐朝的十分之一,如今真是让人感到心酸啊!
【评析】
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西汉时,扬州的经济就很发达。汉景帝时吴王刘濞造反,靠的就是扬州自主产盐铸币的权力。隋朝时,由于大运河的开发,扬州居南北要冲之地,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北方大规模遭到破坏,北人大批南下来到扬州,带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超过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然而唐末黄巢起义,战乱波及扬州。后周显德年间,扬州左近又成为战场,百年繁华毁于一旦。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战争的危害,就在于对文明的毁灭,这才是让人痛惜的。宋代以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侵,经济中心实际上已经转移到太湖流域,所以扬州的经济难以恢复到以前的水平。不过“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杭州,应该不亚于隋唐时的扬州。到了清代,扬州在盐商的带动下,再次成为明星城市。所谓星移斗转,沧海桑田,都是不可转移的历史规律。
-
【3733】中浦讲坛•2006(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编,2007年1月)△1—10讲。自主创新、国家安全、科技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社会
-
谱牒推关右,风流出靖恭。时情任险陂,家法故雍容。南去河千顷,?大水中相别。?余惟酒一钟。更谁哀老子,令得放疏慵。
-
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作品赏析注:1:竒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无少年,谓竒俊
-
【名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语出宋代陈亮《三部乐》词。春天里,鲜花漫山遍野,不可计数,但它究竟在哪些方面能和秋天的累累果实相比呢?说明秋实比春花价值高得多。形容做事情要讲究成效,不可浮夸。
-
非铸复非熔,泓澄忽此逢。鱼虾不用避,只是照蛟龙。
-
《老子道德经·第十章 是谓玄德》翻译与解读
-
一 水调歌头bull;游览褒禅山 张子耀 荆公撰文赋,庐屋掩褒禅。千年名笔,喻言为法变之艰。初次来游孤景,今日再游欣感,古洞焕新颜。雕塑生光耀,游记刻门前。 沿途景,呈异彩,翠连天。琼宫缓步,胜境仙洞
-
长篇小说。路翎著。全书分成一、二两部,分别于1945年和1948年出版。作品以“一·二八”事变后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剧烈动乱为背景,描写苏州一个大地主大资本家蒋捷三的家庭及其儿女们的复杂命运,反映了封建地
-
上面谈魏国疆域沿革时曾经说,魏国的疆域比较分散,主要由东、西两大部分构成:西部是以旧都安邑(今属夏县)为中心的山西晋南地区,这里是魏国前期阶段的活动基地;东部是以新都大梁(今开封市)为中心的河南北中部
-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