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观《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有感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观《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有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观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有感

◎王健

2018年1月14日走向幸福——吴建新聚焦宁夏生态移民纪实影像展(以下简称影展)在银川市美术馆开展。展出的300幅作品是从吴建新近10年来拍摄的数万幅作品中选出的。这些摄影作品记录了宁夏“西海固”地区各族群众,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搬出大山走向幸福,实现精准脱贫的感人故事和历史瞬间。影展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强烈的使命感。“西海固”是宁夏国家级贫困地区的统称。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生存条件艰苦,自古有“苦瘠甲天下”的说法。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对“西海固”地区贫困人口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移民工程,累计搬迁贫困人口66万人。66万贫困人口告别“西海固”,让他们实现异地安家、异地创业、异地致富。下决心解决“西海固”地区66万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关系到宁夏的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宁夏整体上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吴建新从2008年开始关注“西海固”移民工程,拍摄记录了大量移民工程的一手资料,以纪实摄影的方式记录生态移民这一划时代的超级工程,体现了一个摄影家的责任担当。

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一种摄影方式,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它要求摄影家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地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人文财富。在吴建新的纪实影像中我们看到了“西海固”地区贫困群众,在大山深处苦苦挣扎、勉强果腹的窘境,和从大山深处搬迁后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以及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吴建新的影像展站在了一个历史高位,用纪实影像的力量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一个有使命感的摄影家创作灵感之所在。

二、朴实的镜头语言。300幅照片,情节朴实,所有构图几乎使用的是统一的焦段,角度的选择也少有起伏,在宁静中用平实的影像力量冲击观众的心灵,这是纪实摄影的本质要求,亦是影展带给观众最深的印象。在同心县田老庄乡光秃秃的山顶,镜头所及处沟壑纵横,焦黄无垠,给人“贫瘠旱塬、苦甲天下”的强烈感受。旱塬上的孩子,没有可口可乐,也没有呦呦奶茶,渴了,只能搬起水桶解渴,但水桶里水也不能畅饮,扶着水桶的妈妈用暗劲儿让孩子少喝点,无奈的孩子不舍最后一滴的形象凝固成为一尊雕像,留在观众的心中,艺术地再现了水是制约“西海固”地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大瓶颈这一主题。从水窖里取水的影像在反映“西海固”缺水的摄影作品里经常见到,但在吴建新的镜头里,没有用仰角或俯角去刻意营造视觉上的变化,而是将取水的汉子放在辽阔的背景中,不动声色地塑造了旱塬上水窖取水这富有仪式感的场景,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海原县双河乡冷峻的山崖下,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二牛抬杠仍在重复着几千年的农耕故事,吴建新巧妙利用田埂在影像主体前形成的线条,以全景的景别引导观众的视线伸向远方。寓意生活不仅是眼前的苟且,移民搬迁将带久居大山的农民找到诗和远方。

注重细节是影展镜头语言的另一大特点。同心县田老庄乡解放新庄村94岁的回族老人白水祥,面对祖祖辈辈居住和生活的老房子,那深情的回眸;在已拆倒的旧居前,准备搬出大山的前夜,一位妇女抚摸着自己的新婚照,憧憬新生活的喜悦神态;在废墟上捡拾尚能使用的建材的媳妇的特写,无不像涓涓细流浸润着观众的心田。

好作品无外乎有“两节”:情节和细节。情节是情感的表达,就是讲故事。细节是影像表现,就是影像语言。就纪实摄影来说,能真实传达被摄者的情感和命运的作品,就是好的。摄影是智慧的修行,是静静地观察世界、真挚地交流情感、由衷地懂得感激、深切地体味幸福。这些吴建新似乎都做到了。

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所谓的摄影家或是成为设备和技术控,或是盲从和沉溺于某些所谓的艺术潮流,热衷于“躲进小楼成一统”,热衷于拍摄“这代人看不懂的影像”,整个摄影界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势下,能选择移民这一拍摄主题本身就与众不同,表现了吴建新对当下社会态度的表达和对摄影主体的独立评判。抑制浮躁,学会沉静,要懂得听从内心的感受。内心的强大,是需要深厚的学养、正直的人品、积极的担当来支撑的。看吴建新的影展让我找到了这种感觉,影展的照片上带着露珠,冒着热气,透着泥土的芬芳。用10年的时间关注一件事需要毅力和执着的坚持。

影展不足之处有二。一是缺少策展人的谋篇布局。目前展出的300幅照片,篇幅略显冗长,如做适当精减效果会更好。二是与影展的影像震撼力相比,影展的逻辑震撼力不够,这大大削弱了影展的故事震撼力。

吴建新是一个低调的摄影家,这次却“放了个大招”。据了解,吴建新自2008年起就利用节假日、出差、旅游等机会,痴迷“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用手中的相机记录这里的生活状态,借纪实摄影的手段将宁夏“西海固”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生态移民前后的生活对比,定格为恒久的瞬间。影展具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功能价值,具有作为社会变迁见证者的独特资格,这种价值和资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历久弥新。

其实,摄影家在追求影像价值的过程中常常显得无能为力。这就像攀岩,如果在向上攀登的路上,找不到踏实的垫脚石,他就只能在半空中摸索,失足跌落在所难免。可是如果踩在了坚实的大地上,他就找到了通往艺术殿堂的金光大道。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祝愿吴建新在自己选定的摄影道路上讲述更多更好的宁夏故事,传递更多更好的宁夏声音。

王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报业发展研究部主任,宁夏摄影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猜你喜欢
  • 高康《坟山鬼影》

    今天的天气阴阴的,好像一块肮脏的抹布,挂在天幕上。老乔开门出来,抬头看了看天,以手搭凉蓬,朝着不远处的路上观望着。这个动作让他折腾

  • 苏轼《次韵杨褒早春》全诗鉴赏

    穷巷凄凉苦未和,君家庭院得春多。不辞瘦马骑冲雪,来听佳人暗踏莎。破恨径须烦麹糵,增年谁复怨羲娥。良辰乐事古难并,白发青衫我亦歌。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放朝三日君恩重,睡美不知身在何。

  • 千家诗《社日》译文与注释

    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 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作者简介】 王贺(生卒年不详),字翁孺

  • 《好事近·杭苇岸才登赏析》

    此词描写秋日旅行,舟行后乘舆,舆行后又乘舟,点染途中山水景物,遂觉无枯寂之色。“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情景俱佳,极富情致。全词写秋景而不落俗套,独具特色。

  • 苏轼《和陶还旧居》全诗鉴赏

    痿人常念起,夫我岂忘归。不敢梦故山,恐兴坟墓悲。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鹅城亦何有,偶拾鹤毳遗。穷鱼守故沼,聚沫犹相依。大儿当门户,时节供丁推。梦与邻翁言,悯默怜我衰。往来付造物,未用相招麾。

  •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①》原文、鉴赏、赏析和解读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 寓言“蜀鄙二僧”注释、翻译和解说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 明清小说之《红楼梦·探春理家》内容解读与赏析

    “才自清明志自高”的贾府三小姐探春是有政治风度的封建社会补天派,第55、56回所写探春理家情节集中表现了她的典型性格。 探春理家,正在荣府经济陷入困境之际。贾府仆妇素昔眼空无人,以为探春是个“未出闺阁

  • 国学名句“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出处和解释

    【名句】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 语出元代郝经《老马》诗。老马低垂着头,为自己这身千金之骨而可惜;它虽然伏首马槽,但心里仍想着去万里之外纵横驰骋。两句诗借老马,抒发自己不甘沉寂,依然渴望为国家效

  • 苏轼《皇太妃阁五首一》全诗鉴赏

    苇桃犹在户,椒柏已称觞。岁美风先应,朝回日渐长。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