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十四章》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视之不见,名曰“夷”①;听之不闻,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为一⑤。其上不皦,其下不昧⑥,绳绳兮不可名⑦,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⑨。能知古始,是谓道纪B10。
〔注释〕 ①夷:释文引钟会注:“夷,灭也。”形容无形。 ②希:释文:“希,静也。”形容无声。 ③搏:帛书甲乙本均作“㨉”;㨉:抚、摹。微:小尔雅·广诂:“微,无也。” ④致:推。诘:问。致诘:推问追究的意思。 ⑤故:“当读为固,本来。”(高亨老子注译)混:混然,合而未分。一:这里指“道”。 ⑥皦:明。昧:暗,“皦”的反义词。 ⑦绳绳兮:河上公注:“绳绳者,动行无穷极也。”形容纷绵不息。 ⑧惚恍:若存若亡、似有似无。 ⑨御:驾御的意思。 ⑩古始:原初、太初。道纪:道的纲纪。
〔鉴赏〕 本章老子继续对“道”作直述、写状,这被河上公称之为“赞玄章”。老子于一章提出“不可言说”的“道”之后,又总感到这“玄之又玄”的“道”似乎还得作些规定,即使“玄之又玄”无法规定,但“道”怎样“玄之又玄”还总得说上几句,于是就有了本章的内容。
为了对“玄之又玄”的“道”说上几句,老子首先用了“夷”、“希”、“微”三个字来指“道”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最具实感的视觉、听觉、触觉都无法把握这“道”,说明“道”具有超越认识的特征。
老子大概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说明“道”,又将“道”嵌入时空间论述,认为“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首尾先后皆不可得。这样,“道”又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特征。
经过老子对“道”这样的规定,“道体”给人的感觉只能是恍恍惚惚、似无而有、似有还无,绳绳兮而不可名状,于是就出现了在老子各篇章中那些论及“道体”的闪烁之辞,使“道”又具有了超越物相的特征。
因为“道”超越所有,所以“道”又能适于一切,由此导致当东郭子问及“道”在何处时,庄子能说出“道”在“天地日月、蝼蚁稊稗、瓦甓屎溺”这样的话(庄子·知北游)。这说明社会历史、宇宙自然有着相通之“道”,由此印证老子说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样的话,反过来也有了孔融由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推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样的“以今度古”、古可知的事,并有了“不知书”的石勒能在“使人读汉书”中“听之皆解其意”的事(世说新语·识鉴)。这大概就是老子说的“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的泛化。
总而言之,在本章中老子通过对“道”的写状,指出“道”是无形、无声、无体的混然物;在有“道”之前的情况,不甚明了;有“道”之后,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纷绵不息而不可名状,恍恍惚惚而似有似无。人如掌握“道”的规律,即可驾驭现实,也可推知远古,这就是“道”的纲纪。
-
陆 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 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 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 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 万顷松江看月明。 陆游自己曾说过:“诗因少睡成。”(《夜坐庭中》)
-
【5386】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进化的证据(〔英〕理查德·道金斯著,李虎、徐双悦译,中信出版社,37万字,2017年3月第2版,68元)△13章:
-
朝这个庄子而去时,太阳不时悬在远方的树梢上,不时又落进树丛或已是黛色的远方,时光已是不早了。我从岳阳一路向南赶过来,经汨罗,过湘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考60篇古诗词,内容包括中考必备古诗词60多首,中考必背古诗词60首,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1.关雎 2.蒹葭 3.观沧海 4.饮酒(结庐在人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次北固山下 7.使至塞上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题破山寺[1]后禅院常建【原文】清晨入古寺,初日[2]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3]花木深。山光悦[4]鸟性,潭影空人心[5]。万籁[6]此俱寂,但
-
谓有意做成的事情反而没做成,无心促成的事反而意外地成功了。 此语源自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有个叫魏鹏的官宦之子,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到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18岁,聪明好
-
作者: 柳宗元 【原文】:若知牛乎?牛之为物,魁形巨
-
双姻缘 清代白话长篇世情小说。一名《双缘快史》。四卷十二回。题“笑花主人编”,其真实姓名和生平事迹不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仅存清改过轩藏板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朝正德年间,朝中权奸高嵩号寿昌,
-
【4374】枪炮与货币:民国金融家沉浮录(赵柏田著,长江文艺出版社,60 8万字,2019年1月第1版,98元)三部(16章):1.第一部(1927—193
-
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保平生玉佩捐。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戍边。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缓去丝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