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底气
【3461】中华文化的底气
(张岂之主编,中华书局,15万字,2017年7月第1版,38元)
△本书共二十三讲,是国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加文化自信的力作。有饶宗颐、陈先达、许嘉璐、王蒙、楼宇烈、叶小文等人的文章。
〇张岂之提出建立文化自信应有六个认同:[1]认同中华文明是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的,五千多年没有中断;[2]认同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曾经做出重大贡献;[3]认同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认同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5]认同中华文明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播;[6]认同中华博大精神的文献典籍,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
〇“文明”一词不是外来语,尚书·舜典中的“浚哲文明”指治国理政者应当具有文明的美德。疏的解释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〇中国这种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三位一体,不断丰富没有断流的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完全有理由自信、自豪。
〇西方,求助于宗教,把肉体交给市场,尽情消费;把灵魂交给上帝、虔诚忏悔。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人过着把肉体交给市场,把灵魂交给寺院的双重生活。
〇“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
〇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软实力的内在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可以为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建设贡献智慧。
〇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〇习近平总书记讲:传统文化是站稳脚跟的根基,重视发扬传统家庭美德,传统文化孕育文化自信。
〇辩证地继承,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要反对教条主义,更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〇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这样就抓住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同志说:“辩证法的本质即对立的统一法则”。
〇懂中国懂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〇对中国来说,过去一百多年的全部历史,都可归结为梁漱溟常说的一句话: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老”和“新”意味着改变,“中国”意味着连续。
〇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宋太祖曾问大臣赵普一个问题:“天下何物最大?”“道理最大”。太祖称善。中外哲学家们都是由于说出了一个道理,才奠定了自己伟大的地位。
〇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生生不息的日新方法论、和而不同的和谐价值观。
〇老子:“大邦者下流”。(大国要居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
(2018年3月15日晚阅毕)
-
[唐]陈子昂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这首诗的意思是:逢到好的
-
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
-
【4371】南渡北归·北归(岳南著,湖南文艺出版社,67万字,2015年8月第1版,65元)16章:[1]闻道在蜀郡;[2]小镇故事多;[3]山下旌旗在望
-
拖袖事当年,郎教唱客前。断时轻裂玉,收处远缲烟。孤直縆云定,光明滴水圆。泥情迟急管,流恨咽长弦。吴苑春风起,河桥酒旆悬。凭君更一醉,家在杜陵边。
-
【原题】:成父成士於普光明堂之东别建大阁榜日妙严将家焉阁成李子过而赋之
-
作者: 王春来
-
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 ① 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周易·彖传》) 注释 ①重明:两个离卦相叠,明而又明。 译文 日月附丽在天,谷物和草木附丽于地,光明再加光明且附丽于正道,就能推教化,促
-
在延安时期,有的同志向陈赓同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陈,听说你一生有两怕,在国民党怕廖仲恺,在共产党怕彭德怀,是真的吗?”陈赓平静地点头默认着。站在一旁的贺炳炎同志说:“老陈还有第三怕呢……”陈赓给贺
-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是关于描写“绘景状物·风云雨雾·雨后”类的诗句。 随着一弯彩虹渐渐地黯淡下来,雨亦停了,天亦晴了,天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译注】在花间摆了一壶酒, 只是独饮而没有朋友与我共醉。诗人很善于 发现生活的乐趣,以奇特的想象,变清冷的场面而为热闹,以 自解其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