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谏说之难》译文与赏析
谏说之难
谏说之难
【原文】
韩非[1]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从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2]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3]。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揖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4],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君遂出质。范雎[5]见疏于秦,蔡泽[6]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辨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7]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为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集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注释】
[1]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重要思想家之一,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着有韩非子五十五篇。说难选自韩非子,论述向人主进言之不易。说(shuì),游说,劝说。[2]阴饴甥:晋大夫,名饴。甥,指他为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今河南陕县至陕西商县一带),故又称阴饴甥。[3]齐欲长安君为质:齐国要用长安君作抵押。长安君,赵太后的小儿子的封号。质,抵押。当时诸侯之间结盟,常把自己的子孙抵押给对方作为保证。[4]寤:通“悟”,觉悟,明晓。[5]范雎(?—前255):一作范且,或误作范睢。战国时魏人。后入秦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任秦相。见疏于秦,被秦王疏远。[6]蔡泽:战国时燕人。曾游说各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秦相范雎以攻赵不胜失意,他劝范雎辞退,被任为相国。[7]摧:挫败,挫损。这里有“批驳”、“驳倒”的意思。
【译文】
韩非作说难,却因为劝谏君王而死于非命。看来进谏劝说是件很难的事情,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有时国君心里明白臣子所想要进谏规劝的内容,召见了他却拒绝了他的建议,然而劝谏而使国君言听计从,这虽然极其困难但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秦穆公俘虏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往秦国参加会盟,他将替晋国游说是毫无疑问的。秦穆公问他:“晋国和睦吗?”阴饴甥回答说:“不和睦。小人说有仇必报,君子说有恩必报。”秦穆公又问:“晋国的百姓们认为你们的国君的命运怎样?”阴饴甥回答说:“小人认为晋惠公不会被赦免,君子认为晋惠公一定会回到晋国的;以德报怨,秦国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秦国把晋惠公放回了晋国。秦国讨伐赵国,赵国请求齐国援救。齐国想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赵太后不愿意,说:“再有人劝说我,老妇一定要在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希望晋见太后,太后气呼呼地请他进来,她知道左师触龙必定是因让长安君作人质的事而来的。左师触龙慢慢地坐下,问了一下赵太后的身体有无病状,然后请求赵太后让自己的小儿子在宫廷中当个黑衣卫士。赵太后问:“男子汉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左师触龙回答说:“比女人们更疼爱啊。”后来慢慢地谈到了赵太后的女儿燕后,于是又深入探讨赵王三代以下的子孙没有功绩也被封侯,结果遭遇了灾祸的事情。赵太后明白了左师触龙的话,左师触龙又问:“长安君凭什么来统治赵国呢?”赵太后说:“任凭您支派他吧!”于是长安君被派到齐国当了人质。
范雎渐渐地被秦王疏远,蔡泽来到秦国,派人散布了一些能够激怒范雎的话,说:“从燕国来的客人蔡泽是天下能言善辩的人。他一旦见到了秦王,一定会夺走范雎的相位。”范雎听了之后说道:“诸子百家的学说,我全都知道;很多人的辩论,我都赢给过他们,他们怎么能夺走我的相位呢?”然后派人召来蔡泽,问蔡泽说:“您扬言要取代我任相国,有这事吗?”蔡泽答道:“是的。”接着又引据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事例。范雎知道蔡泽想要用游说之词难为自己,就说:“牺牲性命来成就名声,有什么不可以的?”蔡泽拿生命、名声都要保全的道理诱导他,以闳夭、周公的忠贞圣明为他树立榜样。忠告他当今秦王不像秦孝公、楚越王那样厚待功臣,而你范雎的功绩也比不上商鞅等三人。劝说他归还相印,把相位让给有贤才的人。范雎顿时对蔡泽肃然起敬,没有了原先的恼怒,失去了原有的辩才,恭恭敬敬听他的意见,把他请到家中如上宾一样对待他。最终蔡泽取代范雎作了秦国的宰相。秦始皇把母亲放逐出秦都,下令说:“谁敢因太后的事来劝谏我的,我一定会杀死他!”为这件事进谏而死的已经有二十七人了。茅集请求晋见秦王,秦王让人抬来大锅准备煮死他。茅焦借夏桀、殷纣狂乱背理的行为来责备秦王,话还未说完,秦王母子就和好如初了。吕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触龙的计谋发挥于爱,蔡泽的劝说激发于情理,至于茅焦,真是所谓老虎嘴里拔牙的人了。范雎曾使擅权三十余年的秦昭王的舅父穰侯遭受困厄,从而夺取了他的相位,为什么一下子就不如蔡泽了呢?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
【评析】
自古以来,有不少良臣进谏,明君纳谏,以致开创治业,政通人和,成为千古佳话。阴饴甥的言论出自于正义,左师触龙劝谏赵太后让长安君为质是出于爱,蔡泽的劝说是激发于情理,他们都能根据进谏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突破口。至于茅焦,表面上看是强谏,其实他也是揣摩到了秦始皇不愿被人当作桀、纣之类的暴君的心理才进谏成功的。由此可见,谏之难,难在不能知己知彼。如果知己知彼,因势利导,则谏不难。
-
【名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注释与译文]东隅(yú),日出处,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喻老年的日子。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未来的日子还可望有成。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
-
【原题】:菊坡叠遣梅什忽惠兰芽此变风也敢借前韵效楚词一章以谢来辱
-
[汉]民歌 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碧玉为轩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后出部门王。舍后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王维的诗句
本文讲述了王维的古诗《送别》中的一句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本句情景交融,早秋的山川景色跃然纸上。上一句是“白日依山尽”,下一句是“黄河入海流”。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这一句出自王维的《送别》这首诗。全诗描述了诗人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感叹岁月变迁、人事如梦的主题。这句诗表达了秋天的山川景色,画面美丽而唯美。 “寒山转苍翠”,寒山脱去夏日的炎热,渐渐变得苍翠起来。这里的寒山有两层含义,一是寒冷的季节,二是山川名称。转苍翠意味着秋天来临,大自然万物的颜色逐渐变得翠绿。 而“秋水日潺湲”,描
-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
-
首联: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诠 释】 [注]洞庭水,即洞庭湖,在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水经注》:“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岳阳楼,湖南岳阳城西门楼,下临洞庭湖,为登览名胜。 [译
-
·刘义庆· 钜鹿有庞阿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未几,阿见此女来诣。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送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直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
-
【名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注释与译文]大自然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它既不因为唐尧这样的圣人而存在,也不因为夏桀这样的暴君而消失。作者反对“天命观”,指出自然界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