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型国家
【3390】文明型国家
(张维为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1万字,2017年9月第1版,45元)
△共8章:文明型国家:概念、特征、制度、模式、理念,范式变化:从“民主还是专制”到“良政还是劣政”,告别“西方中心主义”,重返世界之巅。
〇“文明型国家”尊重其他所有文明,但它不可能也不愿意被其他文明同化,因为它的文明基因太强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〇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融为一体的“文明型国家”,是一个把“民族国家”和“文明国家”的长处结合起来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整合能力。
〇“民族国家”是西方现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产物,指的是些具有共同特征(如语言、宗教或生活方式等)的人民组成的国家。与传统国家不同,“民族国家”包含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我文化认同等基本要素。
〇中国首先是一个现代国家,而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又使它与众不同。作为“文明型国家”,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未像现在这样既古老又年轻,既传统又时尚,既中国又世界。
〇四超: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四特:独特的语言、社会、经济、政治。
〇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教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
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与人为善、自食其力、勤俭持家、好学不倦、自强不息、同舟共济等。
〇政治上,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经济上,中国是“混合型经济”,中国的制度安排简称为“一国四方”。这套制度安排不仅保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的制度保障。
〇在民主制度方面,中国的最大特点是协商民主。
〇中国通过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已经产生了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上上策”(选出久经考验的领导人)与“下下策”(保证应该出局的领导人出局)的结合。
〇中国模式八个特点:实践理论、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混合经济、对外开放、三力平衡(政治、社会、资本)。
〇制度、文化定力。
〇实事求是、民本主义、整体思维、政府是善、民心向背、选贤任能、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和而不同、良政善治等就是中国崛起背后的重要理念,它们必将丰富整个世界的政治智慧。
〇西方主要关心“政体”,而中国主要关心“政道”。
〇中国的多数皇帝是敬畏“天命”的,而“天命论”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的“契约论”;与中国“天命论”相联系的是中国政治传统中的强烈的民本思想;与中国这种“天命论”相联系的是选贤任能等一整套制度安排,如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人的自由度也普通高于欧洲古代社会。
〇欧洲后来为何能超越中国?战争、金融、货币、中国自己的原因。
〇“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中国自己,也改变了世界,并将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与世界秩序的未来。
〇民本主义、组织起来、上下策结合等。
(2018年1月23日晚11:45阅毕)
-
1抬起头,他看到了那个摇晃过来的身影。他正在菜圃里种大蒜,把一瓣瓣大蒜掰开,然后一个个塞进泥里。那身影晃到不远处,停了下来。他抬起
-
作者: 李宗林
-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吾道悠悠,忧心悄悄,最无聊处秋光到。西风林外有啼鸦,斜阳山下多衰草。长忆商山,当年四老,尘埃也走咸阳道。为谁书到便幡然?至今此意无人晓。
-
古文观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
-
《变形记》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奥地利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1883—1924)的短篇小说。流动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觉醒来,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浑身长了许多只脚,失去了说话能力,变得喜欢吃腐败食物和
-
《烛之武退秦师》 此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题目为后人所加。清林云铭《古文析义》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
-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作品赏析【注释】: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
-
赵蕃《雨后赠斯远》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②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③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④ 揩摩病眼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⑤ 【注释】 ①斯远:诗人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