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春天》序》鉴赏
作者: 余非
巴基
是在秋天,绿的凉亭枯黄了。霜蚀了的树叶从枝上落下来。但是太阳依旧带了温暖的微笑透过窗户。它在向着桌上失了色香的花儿谎说春天。只向着花儿吗?不,向着每个人。也向着你,也向着我。阳光偷偷进了心中,在下霜的秋天拿了春天的回忆来温暖那些心儿。
是在秋天,在我的棕色头发中间已经现了几根银丝。秋天(烦忧的生活)夺去了我面颊的玫瑰色。霜蚀了的幻梦,我的灵魂的幻梦落了……然而在我的心里依旧温暖地照耀着那太阳:那爱情。它给了我的那一对爱人一个春天的幻境。只给了他们两个吗:不!也给你,也给我。爱的温暖抚着疲倦的灵魂。给了它们一些春天的阳光拌和着的幻梦。
春天在秋天里微笑了;眼儿更灿烂地发亮了。真率的乐观主义抚慰着心儿。老年人看见自己的童心,便宽恕着青春的轻浮行为;青年人带着虔诚的了解望着白发的前辈。是的。是的!这一切都体现在这一段关于温和地忧郁的遇合的故事里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遇见过春天,都被春天吻印了不能够忘掉对回忆在心坎上。
这个故事就是我的编织幻梦的心儿的含泪微笑。请热爱地接受它吧,因为我把它热爱地献给你们。
1929年9月25日于布达佩斯 (巴金 译)
象〈秋天里的春天〉序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作为优秀的序言欣赏,又可以作为散文诗欣赏——仅从文体着眼,就有双重的欣赏价值。一般地说,序言担负着介绍评述一部作品及其作者的任务。这篇序言是为中篇小说秋天里的春天而写的。小说进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少年初恋的故事:两个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中学生亚当和卖花女孩夏娃在秋天的集市上相遇,彼此发生了恋情,等到集市结束了,卖艺人离开了,他们的初恋也就成为永别。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
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情调、风格、方式结构描述故事?这些,在序言里都有体现;只是写得很巧妙,很含蓄,被浓重的抒情气息包裹着,被诗化了;不容易一眼看得清楚。其主要原因,我想在于作品中的一些重要词汇,都具有不确定性,含义呈流动状态,带有很大的比喻,象征性,有些场合,甚至出现多义重合叠加的现象。如“秋天”,有时指季节,有时指老年,有些场合也可以理解为社会环境。再如“春天”,有时指季节,有时指童年,有时指爱情。“霜”、“太阳”“花儿”等词汇,也都具有非实指性。作者通过词义的变化流动,把自然界和人生、把自然界景物和社会现象勾通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复合立体的抒情、叙事方式。读这样的作品,停留在字面上是不够的,它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个人的经历、人生感悟的投入。
-
【名句】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争斗,何况一个国家的宰相呢!比喻人处绝境必竭力挣扎。
-
郑燮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
-
【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秦岭: 山脉名,横贯于陕西省南部。蓝关: 即蓝田关,据《括地志》 记载,“蓝田关在雍州蓝田县 (今陕西蓝田县) 东南九十里,即秦峣关也。” 句意: 阴云弥漫了
-
【3034】印度战略文化与国防政策(郑汕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55 7万字,2005年12月第1版)△全书共14章:①印度的地缘特征与战略文化形成
-
[唐]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② ,晋代衣冠成古丘 ③ 。 三山半落青天外 ④ ,一水中分白鹭洲 ⑤ 。 总为浮云能蔽日 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①本篇选
-
●南乡子·送述古 苏轼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
这首小词是借女子的形象和心态抒写“离恨”的,全用白描,不假雕饰,极朴素,极清丽,几类小曲。上片追忆往日的幽会,刻画女子娇慎佯羞的形象,情意婉转但遣词造句问并不让人觉得刻意雕琢。 “背立盈盈故作羞”的“盈盈”二字的确是灵动精巧,将词
-
【原题】:晨日湖{左氵右父}至青日有数老父携筐筥拜道旁问之则山居之民绍定中尝以摘山为香兰寨兵所扰予时将指淮东为直之适见驺从闻予之姓曰是姓稀必吾官也以新茗为贽予笑遣去遮道不已因感其意却而谢之有赋
-
《先秦散文·礼记·曾子易箦》原文鉴赏 曾子寝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出处】唐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 【意思】 秋天窗外传来蝉噪声声,触发了系狱游子我蓦地思潮翻腾。哪能忍受黑羽蝉儿,冲着白发囚徒我振翅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