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纂《王介甫复仇解》全文
王介甫复仇解
或问复仇,对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诸侯以至于有司,各修其职,其能杀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则其子弟以告于有司,有司不能听,以告于其君;其君不能听,以告于方伯;方伯不能听,以告于天子,则天子诛其不能听者,而为之施刑于其仇。乱世,则天子、诸侯、方伯皆不可以告。故书说纣曰:“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盖仇之所以兴,以上之不可告,辜罪之不常获也。方是时,有父兄之仇而辄杀之者,君子权其势,恕其情,而与之可也。故复仇之义,见于春秋传,见于礼记,为乱世之为子弟者言之也。
春秋传以为父受诛,子复仇,不可也。此言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为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绝之义,废不可绝之恩也。
周官之说曰:“凡复仇者,书于士,杀者无罪。”疑此非周公之法也。凡所以有复仇者,以天下之乱,而士之不能听也。有士矣,不能听其杀人之罪以施行,而使为人之子弟者仇之,然则何取于士而禄之也?古之于杀人,其听之可谓尽矣,犹惧其未也,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书于士,则杀之无罪,则所谓复仇者,果所谓可仇者乎?庸讵知其不独有可言者乎?就当听其罪矣,则不杀于士师,而使仇者杀之,何也?故疑此非周公之法也。
或曰:世乱而有复仇之禁,则宁杀身以复仇乎?将无复仇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复仇而不复,非孝也;复仇而殄祀,亦非孝也。以仇未复之耻,居之终身焉,盖可也。仇之不复者,天也;不忘复仇者己也。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亲,不亦可矣。
-
《平寇志》 编年体史书,12卷。从天启七年到崇祯十七年逐年详述,以下则略叙梗概至顺治十八年止。作者明代彭孙贻,号管葛山人,尚著有《山中见闻录》、《茗斋杂录》、《岭行纪事》、《客舍偶闻》等。 《平寇志》
-
[南非]纳丁·戈迪默/著邹海仑/译《高速公路上的雄狮》全文赏析
高速公路上的雄狮[南非]纳丁·戈迪默 著邹海仑 译作者简介纳丁·戈迪默(1923~),南非白人女作家,父亲是立陶宛的犹太移民,母亲是英国
-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去利故淡,道合故亲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去利故淡,道合故亲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
《秋海棠·青玉案秋海棠》咏秋海棠诗鉴赏 王夫
-
【原题】:恭睹宸制花落尤艳之句自古诗人未有形容及此者使落花不与草木俱委可见天地大德之心小臣不量芜颣仰赓宸韵
-
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却有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有似古诗“行行重行行”,有似“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些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蕴来。王文诰说:“此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这
-
此为《观书有感二首》之二。诗以泛舟做比喻,说明做事情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条件达到了,就会事半功倍,一气呵成;做学问也要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
望海潮 【宋】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