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忧生亦忧世》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忧生亦忧世经典解读
忧生亦忧世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诗人之忧世也。“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之。
万千世界,始终是自己一人兀自站立,空旷若海。
芸芸众生,造就的却是只身寂寞;千万人之中的千万人,好似漫天黄沙,自己只剩走投无路的孤独。
这便是:“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意思是我于马上望四方啊,四处祸患,狭小之态,何处才是我驰骋的地方。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前路茫茫,不知哪一条路才是属于自己的,和上句“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的迷茫是一样的。
生命不知道向何处去,前途、方向、理想,一切都成为一条淤积的河流。
人生漫长似又短暂,活在当下,却又总是担忧于未知之未来。
莫名忧郁之于莫名之时光。
人生荏苒,我独惘之。
王国维说类似这样意思的句子乃忧生也。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这里写的是一种世事之现象,一位老翁,孤身无靠,每天奔忙于衣食温饱,身边没有一个问寒问暖之人。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在这百花盛开的,寒食之节,他的香车又停留在谁家之前呢?冯延巳的鹊踏枝中的这句讲的是女子担心迟迟不归的情人,这里隐含着幽怨之意,寒食节日,春天即将到来,良人早应归来,但不见音讯,他的香车到底拴在谁家门前的树上,该不会是被哪位女子绊住了回家的脚步吧。
忧世是对人世的忧患,众多人的苦难,写人情世态,展人间百相。
鹊踏枝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饮酒
陶潜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和“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这样意思类似的句子,王国维称为忧世。
对于写忧世还是忧生的诗词,哪一种更胜,王国维并没有做出明显的判断。之前,他就说过,其实境界是没有优劣之分的,那么忧世还是忧生,也是应该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别。
忧生,忧世,其中的“忧”乃是主要的。
忧生,有时候是因为世事如此,叫人忧伤。
忧世,有时候是因为置身愁海,叫人忧伤。
不管如何,“忧”都是主体自身发出的。
我们读“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此句时,先是第一时间感觉到作者是忧生的,担忧自己前路渺茫。
这句话选自诗经·小雅·节南山的第七章,全诗是:
诗经·小雅·节南山
佚名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赫赫师尹,不平谓何。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尹氏大师,维周之氐;秉国之钧,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不吊昊天,不宜空我师。
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昊天不佣,降此鞠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君子如届,俾民心阕。君子如夷,恶怒是违。
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
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昊天不平,我王不宁。不惩其心,覆怨其正。
家父作诵,以究王訩。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整首诗的意思就是:
巍巍终南山啊,高耸的巨石屹立。位高权重的太师史尹啊,顺从你们的民众啊。担忧国家之心如火焚,谁都是有口不敢言。国脉已被斩断,为何平时为政不勤!
巍巍终南山啊,广阔的丘陵地连绵。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为何你执政徇私?饥荒和瘟疫从天而降,死丧祸乱遍布国家。民众都在暗地批评你们,你们怎能如此心安理得?
太师史尹,你们的站立是国家的柱石。掌握权力、调配诸侯、辅佐天子、稳定民心,老天不长眼教人民生活苦难。
此等行为处事,叫百姓对你们不信任。你们不能公平地任用人才,亲近小人、任人唯亲。
这是老天爷为我们挑选了错误的领导者。这是老天爷降下的大灾难。君子执政如临渊履冰,才能使民众心安。君子执政如碗水持平,憎恶愤怒才能被弃捐。
月月的祸乱,百姓生活不宁。忧忧之心如醉酒,只为国家命运。
驾上我的马儿,马儿的颈项肥大。举目四望无宁地,祸患之地难驰骋。
当你觉得受到威胁,就对百姓使用刀枪。当你怒气消除,就相互对饮酒浆。
天降灾祸,已示不平,我王天子同样不得康宁。太师史尹难以自省,反而怨恨他人的规劝。
家父作此诗诵,用来追究王朝祸乱的罪臣贼子。用德执政,安抚四方!
诗中在忧生的同时,也是在忧世。忧生是因为世道不济。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忧虑民生的感觉要强很多,但是前面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也恰恰是忧生的原因了。那么这忧虑民生,也是出于对时下的状况不满意。个人的小状况往往是世道的大状况所造成的。
而“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和“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似乎前句忧世之感更为突出,那么后句,在我读来,却还觉得忧生的感觉更重一些,女子担心情人不归,不正是自己内心的一种真实写照吗?而联系冯延巳的政治背景,当朝宰相来说的话,这词里的担忧不正是自己对于国家的期待吗?这既是忧生,却又是忧世。明是忧虑民生,暗是忧世。
我读人间词话这一则的时候,个人觉得王国维所举例子中的忧生和忧世有相交之处。
或许,王国维的内心本身就隐藏着深深的忧虑民生情结。
王国维的人间词里,就有很多忧虑的诗词: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蝶恋花
几度烛花开又落,人间须信思量错。
——蝶恋花
拼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清平乐
一霎幽欢,不似人间世。
——苏幕遮
自是思量渠不与,人间总被思量误。
——蝶恋花
人间词是收集王国维亲手所书之词的总集。诗词评论叫人间词话,自己的诗词总集叫人间词。相同的是都有一个“人间”,在人间词中的诗词句子中,也大量地出现了“人间”之词。而这些“人间”之词,大多是忧虑民生之言。何况这一节中,王国维也没有具体地流露出对于“忧虑民生”和“忧世”太多的见解。
然而,虽说都是忧自内心,但是忧虑民生和忧世毕竟还是有区别的。似乎类似于“小我”和“大我”之区别。
忧虑民生是对生命的忧患,这跟王国维受到西方学说的影响有关,忧虑民生更多的是关注人存在的哲学问题,人从何处来?又从何处去?人为什么会快乐悲伤?人为什么内心中有一种无法安抚的孤独感?人为什么要活在群体之中?
……
忧世是对社会的忧患。它接触的层面更多的是现实世界,整个民众生活的困顿,大多数人的痛苦,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比较明显的忧世之作,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
很多时候,心怀天下,有责任有担当的诗人,他在忧虑民生,其实也就是忧世,比如屈原的离骚。自身的患难,也就是国家的忧患,字里行间,壮怀激烈,既是自己现实的忧患,也是国家社会永恒的忧患。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一 子夏的徒弟公孙高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辞让了一通之后,眼睛看着席子
-
渊明爱酒得之天,岁晚还吟止酒篇。日醉得非促龄具,只今病渴已三年。
-
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也。动无非法者,所以禁过而外私也。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是故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
-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出处】唐李白《 古风其十九 》。 【意思】邀我同登云台峰,拜见仙人卫叔卿。恍光惚惚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翱翔在高空。 【全诗】 《古风其十九》
-
形骸黾勉班行内,骨肉句留俸禄中。无奈攀缘随手长,亦知恩爱到头空。草堂久闭庐山下,竹院新抛洛水东。自是未能归去得,世间谁要白须翁。
-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
-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 熄掉他罢! 但当然并不是全屯的人们都如此。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
-
适情处处皆安乐,大抵园林胜市朝。烦闹荣华犹易过,优闲福禄更难销。自怜老大宜疏散,却被交亲叹寂寥。终日相逢不相见,两心相去一何遥?
-
朝入天苑中,谒帝蓬莱宫。青山映辇道,碧树摇苍空。谬题金闺籍,得与银台通。待诏奉明主,抽毫颂清风。归时落日晚,躞蹀浮云骢。人马本无意,飞驰自豪雄。入门紫鸳鸯,金井双梧桐。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快意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