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大河》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大河》鉴赏

作者: 张俊山

德富芦花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们对河川的感情,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诗人千百言,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海确乎宽大,寂静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大江日夜流”的气势和意味,在海里却是见不着的。

不妨站在一条大河的岸边,看一看那泱泱的河水,无声无息,静静地,无限流淌的情景吧。“逝者如斯夫”,想想那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的河水吧。啊,白帆眼见着驶来了……从面前过去了……走远了……望不见了。所谓的罗马大帝国不是这样流过的吗?啊,竹叶飘来了,倏忽一闪,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翁,尽皆如此。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

(陈德文 译)

面对无始无终、永续不绝的时间,人类一向怀着深刻的迷茫和困惑。因此,孔夫子才在“川上”发出了那声千古喟叹。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如流水,“从亿万年之前一直到亿万年之后,源源不绝,永远奔流”,德富芦花也油然兴起同样的感怀。

这就是“时间”作为哲学之谜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心中唤起的同样思考。

是的,时间是永恒的。在这个日夜奔流的“永恒”中,世间的一切可以把捉的事物显得多么短暂而微不足道!古代的罗马大帝国可谓盛极一时,威震宇内了,可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它也不过如过眼即逝的“白帆”和倏忽飘去的“竹叶”,“早已望不见了”。亚历山大、拿破仑翁这样的历史人物,也曾叱咤风云,高高挺立于历史舞台,可是,“他们今何在哉”!时间就是这样以它不可征服的“永恒”淘尽世间的一切,永不衰老,永不枯竭。人类一代一代地思考着这个不无神秘,无限深奥的“谜”,却永远解不开它的谜底: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永远”二字的涵义。

如历史上众多的哲人一样,德富芦花也只能去“感受”永恒时间的涵义了。

作者兴发于“泱泱的河水”,联想到孔夫子的喟叹,又以海洋的博大雄浑相比照,突现了“溶溶流淌着的”河水的象征意蕴。以这个“不舍昼夜”静静流淌的“河水”意象为情思奔泻口,精鹜八极,神驰古今,拓开了旷远幽深的意境,启迪人们一起感受和思索,这就使作品获得了诗意内涵。

作品的语言是平朴的,并且始终保持着淡淡叙说的语调。但是,由于它有丰富的诗意内蕴,所以仍然显示出诗的质性、诗的魅力。中国诗学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评判,那么大河作为散文诗,正是体现了自然而隽永的诗美品格。从这一点说,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确有共同之处。

猜你喜欢
  • 《儒者最忌二事,有门户,有架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儒者最忌二事,有门户,有架子。》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冯班《钝吟杂录》卷八,治学禁忌类名言句子

  • 国学名句“为政,通下情为急”出处和解释

    【名句】为政,通下情为急 语出明代薛瑄《薛子道论·下篇》。执掌政事,最急迫的问题是通晓下层的情况。通:通晓,熟知。

  • 范小青《在水开始的地方》经典散文全集

    在水开始的地方 一个人朝着某一个地方出发,因为目的地的不同,行前的心情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今年春夏交际的时候,也是今年的第一拨热浪

  • 寓言“虾蟆、蛙、蝇与晨鸡”注释、翻译和解说

    子禽 ① 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 ② 、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③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 ④ 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佚文 (见《太平御览》)

  • 祭文赏析·《祭母文》(平之代写)

    祭文赏析·《祭母文》(平之代写) 维丙戌年七月

  • 《好事近·帘外五更风赏析》

    该篇是纳兰的一首简短小词。上片写相思,似乎是在同忆中找寻往昔的欢乐,又像是在怀念妻子,在她离去后产生了伤感之情,词意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有着重情重义之感,也有迷惘哀伤的纠结。   开头便直言了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帘外五更风,消受晓

  • 《蝶恋花·庭院深深人悄悄赏析》

    这是思妇之词,上半沉思语,殊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潜通,顿挫沈郁,可以泣鬼神。   通过女子所居环境氛围的描写,烘托出女子内心深处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欧阳修那阕《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

  • 齐桓晋文之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根据可可诗词网上的《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介绍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迹。文章中包含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等内容,通俗易懂,适合读者阅读。文章总共有150-200个字符。

  • 《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赏析》

    本词写于苏轼任杭州通判的第四年即熙宁七年(1074)初春,是作者与时任杭州知州的杨元素相唱和的作品。词中通过咏梅、赏梅来记录词人与杨氏共事期间的一段美好生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上片写寒雀喧枝,以热闹的气氛来渲染早梅所显示的姿态、风韵。岁

  • 千家诗五律《杜审言·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诗词赏析

    诗以终南山为比较对象,写其祥云笼罩,然而比终南山更为高峻的却是皇宫,即使是北斗星也没有它高远,显示出皇宫的雄伟壮丽,同时表达了诗人愿世代昌宁如同帝尧时代的美好愿望。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