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变,1063—1086
【4859】大宋之变,1063—1086
(赵冬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40万字,2020年6月第1版,88元)
△5部分:①父子君臣,1063—1067;②旧邦新命,1067—1069;③风云初变,1069—1071;④长安不见使人愁,1071—1085;⑤黄叶在烈风中,1085—1086。
〇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这样饱受争议,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文明辉煌。作者认为,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二十四年间,宋朝政治由盛转衰,堪称“大宋之变”。
〇这本书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以人物为经、事件为纬,充分展现韩琦、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文人政治家在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以剥茧抽丝的分析推理,典雅流畅的语言风格,聚焦华夏政治文明的历史转向,探究大宋之变的错综因果,揭示帝国兴衰的深层根源。
〇从仁宗养子英宗委屈纠结的即位开始,一直讲到哲宗初年司马光含恨离世。
〇王安石变法改变了北宋朝廷国家的政策倾向;王安石破坏了宽容政治共识、釜底抽薪,撤掉了纠错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以逐利为目的政策倾向,斤斤计较的赏格罚条,过度依靠法度、忽略道德、抹杀官员个人能动性的用人方针,培养出工具性极其突出的“新官僚”,他们服从、高效、无心肝,只关心上之所欲,不关心下之所苦。
〇人间最是宽容难。
〇司马光把历史上的国家治理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礼义政治,一种是强权政治。在礼义政治中,上下尊卑,等级分明,各守其本分,所以长治久安。强权政治的基础是武力,你争我夺、成王败寇,“不复论尊卑之序,是非之理”,无复长治久安可言。
〇官员丧失操守、社会风气衰坏、礼义秩序面临土崩瓦解,便是让司马光感到不安的第三件事。
〇自古圣贤皆迂阔。
〇人都是会死的,哪怕权势赫赫。
〇作为一个有“道德洁癖”的理想主义者,司马光欣赏王安石的才华与操守。
〇道德越是高尚,信仰越是坚定,便越是如此。
〇王“才高八斗,学问宏富,为官难进易退,不贪图富贵”。“三十年来声名赫赫;道德文章,天下独步。”
〇违背了人性与常识的所谓无私,正是法家的严酷。
〇“如一黄叶在烈风中,几何其不危坠也?”
〇“道”是意义是情怀,“术”是方法是道路;“道”可以凌空架虚、天马行空,“术”必须脚踏实地、切实可行。
(2020年7月28日晨阅毕)
-
作者: 杨光治
-
【原题】:予控免不获命恭读诏书圣训有朕正欲为卿直前枉之语感激思奋始决小草之谋
-
光华殿侍宴赋竞病韵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 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诗意并不深奥。出征时儿女家人忧心忡忡,凯旋时笳鼓欢庆竞相奏鸣,乘此兴问一声过往行人:我此时象不象当年的霍去病? 然而《光华殿》诗
-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1],忍死须臾待杜根[2]。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3]。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带解释(短),内容包括求比较短的古诗词,要带有解释~,带注释的5首宋词,短的,古诗词大全短的意思。天净沙① 秋孤村落日残霞②, 轻烟老树寒鸦③, 一点飞鸿影下④。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
-
《豆蔻·红豆蔻花》咏豆蔻诗鉴赏 范成大绿叶焦
-
此诗前四句写诗人在苏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七八句写诗人在异乡为异客的愁苦;最后两句写诗人联想自己家乡的场景,诗境清幽。诗人由景及情,浑然一体,造语清新,自然无拘束。 苏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飘香露珠圆润之时,凉爽的
-
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须臾渡溪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希穷探愈好去愈锐,意未满足枵如饥。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百步摇窗扉。跳波溅沫不可响,散为白雾纷霏霏。醉中相与
-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精盘。 这三首诗以首章起首二字为题,其实,也是类似无题的有题诗,其难解程
-
右渠负固 [1] ,国以绝祀 [2] 。涉何诬功 [3] ,为兵发首 [4] 。楼船将狭 [5] ,及难离咎 [6] 。悔失番禺,乃反见疑 [7] 。荀彘争劳,与遂皆诛 [8] 。两军俱辱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