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梁桥记》鉴赏
作者: 张家顺
袁宏道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1),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2),丹楼珠塔,窃窕绿树中。而西山之在几席者(3),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跌坐古根上(4),茗饮以为酒(5),浪纹树影以为侑(6),鱼鸟之飞沈,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者(7),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山情水意,了不相属(8),于乐何有也。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这是作者在京城任礼部官员时所写的一篇游记小品。前段以写景为主,在作者笔下高梁桥附近确是京师形胜之处。这里清渠蜿蜒,长柳荫坡,渠中清流湍湍,群鱼畅游;周围佛寺棋置,丹楼珠塔,隐映在如烟丛翠之中;远望西山,朝夕晦明,似以山色以娱游人,所以引得士女云集,热闹非凡。作者用极简洁、极自然的笔调将高梁桥附近的景色描绘出来,远近层次分明,色彩明丽清新、气氛轻松活泼、动态婉然如见。景物描写得这般美,其中正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心情。他的游高梁桥诗头两句“花时晴色酿芳原,出郭犹如出槛猿”恰可与此印证。
后段以写作者感兴为主,对景物又补写几笔。高梁桥附近虽游人如织,然而人们的兴趣却大不相同。一般“士女”来此清雅之地所追求的依然是世俗之乐;大摆筵席,丝管夹岸,炫耀富贵,甚至“喧嚣怒诟”,而对“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作者对这些人是很不以为然的。雅与俗,在对山水的态度上往往大异其趣,雅士善于从自然山水中了悟人生,生出超尘出世之想,得到一种心神净化的深层次的愉悦,而俗人不过是醉心于桃红柳绿,风暖草薰的境界,得到感官上的满足而已。作者运用反衬手法写出自己的清雅之致。他们“跌坐枯根上,茗饮以为酒”、“枯坐树下如痴禅者”,与一般游人之观赏方式自是不同,他们重在澄心观道,重在体味大自然的意趣。他们以“浪纹树影”为自己助兴,观“鱼鸟之飞沈”、“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总之,目之所及无不触然兴怀,使自己有一种“纵浪大化”的体验。他们追求的正是这种“天人合一”、“得意忘言”、物我混同的境界。世俗游人觉得世俗之人那种游观戏乐方式太浅薄,“于乐何有也!”在这种对比、反衬之中,更显出他们的清高。
这篇短文行文十分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写景时,自然含情,写情时又不离开景物,作到了情趣与景物的和谐一致。在短短的文章中,自己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跃然纸上,确实是一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清新之作。
-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 脉脉水悠悠。肠断白[[!NFDA6]]州。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斜晖:夕阳的光辉。脉脉:指女子含情远望的
-
吴兆骞《长白山》 吴兆骞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 迥临沧海曙,独峙大荒秋。 白云横千丈,青天泻二流。 登封如可作,应待翠华游。 长白山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和中朝边境东北部山地的总称,包括完达
-
养气如养儿,弃官如弃泥。人皆笑子拙,事定竟谁迷。归耕独患贫,问子何所赍。尺宅足自庇,寸田有余畦。明珠照短褐,陋室生虹霓。虽无孔方兄,顾有法喜妻。弹琴一长啸,不答阮与嵇。曹南刘夫子,名与子政齐。家有鸿宝
-
沈周 看云疑是青山动,谁道云忙山自闲。 我看云山亦忘我,闲来洗砚写云山。 侵晓溪山半是云,草堂亦许白云分。 故人到此云相接,欲去还须云送君。 【评说】 本诗选自汪砢玉《珊瑚网》卷三八、卞永誉《式古堂书
-
拟明月何皎皎 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 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踟蹰感节物,我行永已久。 游宦会无成,离思难常守。 陆机拟《古诗十九首》之作,现存12首,《拟明月何皎皎》为
-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 [5] ,膏壤沃野千里 [6]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7] ,而公刘适邠 [8] ,大王、王季在岐 [9] ,文王作丰 [10] ,武王治镐 [11] ,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
-
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第一百四十二卷
-
鲁迅《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是对太炎先生的评价,作者提到太炎是一位有魄力的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并积极投身于改革。太炎的坚持和努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进步。鲁迅对他的评价充满敬意和赞扬。这篇文章揭示了太炎先生的伟大和重要性,对读者具有启示和警醒的作用。
-
外国童话《[丹麦]安徒生·海的女儿》鉴赏 [丹
-
马广东的长篇小说《雾里红尘》,以鲁中南一带的抗日活动为叙述主体,上溯民国,间以唐代传奇与风物传说,下至当下,在时空的多维度里展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