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
【3371】丝绸之路
(刘迎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52万字,2014年9月第1版,78元)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阐述了两条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交流的历史状况,展示了以丝绸之路为纽带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阔历史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分上下篇,上篇:草原丝绸之路:肇始、沿线民族大迁移、胡汉交往的新时代、西亚宗教入华、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明清时代的草原丝路。下篇:海上丝绸之路:绪论、黎明、印度洋上的丝路、空前的中华文化交流、马可波罗时代、海上丝路的鼎盛时代。
〇丝绸之路起源于各人类文明中心之间的互相吸引。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文明,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中游古文明。
〇蚕是在中国驯化的。据民间传说,黄帝的元妃西陵氏女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
〇“安史之乱”中,中原混乱,唐朝军队溃不成军,被迫借回纥兵,才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〇长安城在唐代达到其全盛时期:周围约35公里,人口约100万,市坊整齐,店肆林立。西域人和北方民族大量移居长安,使长安的市面也变得国际化。“胡姬酒肆”。
〇西域特种内传:外来农作物:苜蓿、葡萄;牲畜和青金石;马种改良、齐驼业、户和羊,青金石。
〇古代中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因此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中国”。古代中国帝王把自己的国家称为“天下”,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认为自己的四邻都是些蛮夷。
〇法显西行、宋云求法、唐僧取经、新罗僧慧超、杜环。
〇祆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为波斯教、火祆教、拜火教等,今又称为琐罗亚斯德教。
〇景教又称波斯教、秦教等,是我国唐代对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的称呼,元代称为聂里脱里。
〇蒙古族的族源:东胡→鲜卑→室韦、鞑靼→蒙古。
〇明成祖时期,出使西域中最著名的是陈诚(吉水人、中举)。根据胡广建议“考其山川、著其风俗、察其好尚、详其居处、观其服食”,写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
〇明永乐五年(1407年)设立四夷馆,即亚洲学院,开设了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和缅甸等8个馆。
〇欧亚大陆各主要国家的历史,都有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和斗争的历史。
〇上古时代最重要的浮水器具是筏和独木舟。春秋时期和我国造船技术已达到了相当水平。
〇从汉末开始,中国分裂,战祸四起。西汉之际传入的佛教有关灵魂不灭、因果报应与转世轮回之说,在此时的中国南北迅速得到传播。
〇元朝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柬埔寨,吴哥时代。
〇海外农作物进一步引进:番薯与马铃薯、玉米、花生、烟草、向日葵。
(2018年1月10日晚11:50阅毕)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净土宗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净土宗的历代祖师,关于净土宗精进念佛的名句,2017年庐山东林寺净土宗诗歌朗诵会。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慧远大师、善导大师以后,净土宗继续
-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溪汀眠鹭梦征鸿,轻涟不语细游溶。层岫回岑复叠龙,苦篁对客吟歌筒。 作品赏析晚凉景也。注:1: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玉烟,雾气也
-
【原题】:腊月二十三日群牧使元内翰曾龙图同日拜枢参之命是日立春
-
《水仙·疏影水仙,和边袖石寄怀》咏水仙诗鉴赏
-
古文·韩文公庙碑 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1),一
-
桂华词意苦丁宁,唱到常娥醉便醒。此是人间肠断曲,莫教不得意人听。 作品赏析【注释】:诗云:遥知天上桂华孤,试问常娥更有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此曲韵怨切,听辄感人,故云尔。
-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原文 作家为了观察社会生活,当然可以无处不去。据一位老作家回忆,朱自清在妓院里打茶围的时候,显得很拘谨,话也不多。 无独有偶,文如其人。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
-
京口年来耆旧衰,高人沦丧路人悲。空闻韦叟一经在,不见恬侯万石时。贫病只知为善乐,逍遥却恨弃官迟。七年一别真如梦,犹记萧然瘦鹤姿。
-
《静静的顿河》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苏联]肖洛霍夫 类型:小说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28年—1940年间,是苏联作家米哈依尔·肖洛霍夫(1905—1984)最为著名的作品。该书1941年获斯大
-
夫子方寸里,秋天澄霁江。关西望第一,郡内政无双。狭室下珠箔,连宵倾玉缸。平明犹未醉,斜月隐书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