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经典文摘

《地头上》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地头上》鉴赏

作者: 张培英

聂瑞平

热的太阳挂在没有血色的空。

秀了缨子的玉米伸出一个个悲壮的渴望。被铲除了的杂草余温尚存,奄奄一息,却还挣扎着。

地头上,大柳树垂下缕缕秀发,静静地,没有一丝拂动。

树杈上,穿着红兜兜的娃子睡熟了,身上映着斑斑驳驳,象罩上的网。

爹将鞋合成一个枕头,躺在柳的伞下,打着如雷的鼾。

树干上靠着的是娘。一双孩子的鞋底,将那热的日,将那罩上的网,还有一个个悲壮的渴望纳进。密密麻麻,成横成行。

远处,机器已撕裂了这凝固的田野,甘冽的泉水涌入田野里,就象娘纳鞋底一样。

一篇作品中常常体现着作者独特的艺术视角。散文诗地头上所描写的不是动态中的劳动情景,而是静态下的劳动间歇。作者以朴素的审美情趣,将镜头对准农家田间劳作中的小憩,摄下了这幅颇为耐人品味的生活画面:盛夏。正午。地头上,柳荫下。聚集着这样一家人——“爹”劳累了半晌,此刻“躺在柳的伞下打着如雷的鼾”;“娃子”玩得困倦了,爬在树杈上,睡熟了;“娘”靠在树干上,仍在纳着鞋底。这是劳动者在碌碌跋涉中一次喘息。树荫之外是赤日炎炎,面对着“凝固的田野”,成长中的庄稼,短暂的休息之后,他们又要继续战天斗地了。劳动是艰辛的,劳动者的意志是顽强的。作者捕捉这一纯乎自然状态的瞬间场面、既表现了劳动生活的节奏,又显示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伟力,平朴中有一种厚重感。远处,随着隆隆的机器声,泉水滚滚而来,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这篇散文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视点的不断转换。开始写骄阳似火的天空,是仰视。接着写一片田野,是平视。从天空到地面,勾划出一个全景来作为表现人物的背景。然后推动镜头,对准了地头上绿荫下的情景,是特写。画面中人物形态、性情各异,传神而又逼真,连握在“娘”手中的鞋底“密密麻麻,成横成行”的细部都表现得十分真切。最后,将视点由近及远移动,随着马达声,“甘冽的泉水涌入田野里”,为劳动者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作者就是这样在咫尺的篇幅内,分层次、有详略、富有变化地结构作品,显示了一番匠心。

猜你喜欢
  • 小说《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原文和鉴赏

    张弦 一 尽管已经跨入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在天堂公社的青年们心目中,爱情,还是个陌生的、神秘的、羞于出口的字眼。所以,在公社礼堂召开的“反对买办婚姻”大会上,当报告人——新来的团委书记大声地

  • 《学固不欲速,欲速固学者大患,然改过迁善,亦不可迟回.》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

    《学固不欲速,欲速固学者大患,然改过迁善,亦不可迟回。》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陆九渊 《与刘淳叟》,治学禁

  • 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康与之《长相思》鉴赏

    长相思 康与之 南高峰, 北高峰, 一片湖光烟霭中。 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 妾意浓, 油壁车轻郎马骢。 相逢九里松。 【简析】

  •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

    【名句】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 ① ,致其用 ② 。 【注释】①尽其美:使物把它的作用都表现出来。②致 其用:使物都能为人所用。 【释义】凡上天所覆盖的,凡大地所承载的,莫不把它的作用都表现出

  • “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注释、译文和评说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

  •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扶风歌赏析》

    这首诗作者采用乐府旧题写作,充分反映途中的艰辛情状和胸间的忠愤,慷慨悲凉。《文选》李善注,这首诗以四句为一解,合九解成一篇。   首解四句写登程。下笔就写“朝发”、“暮宿”,是记实,也见出受命北去时行程的迅急:早晨刚出都城北门——广莫门

  • 《东坡论书》

    《东坡论书》 宋苏轼《论书》选于《东坡集》,多为散论,历来为世所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道人等,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之一,在文学史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东坡未作书法专集,故后人辑其书论为《

  •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四赏析》

    这首诗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

  • 《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赏析》

    此词表面上是写作者因没有水垢而受到擦背人的重揩而不满,实质是比喻自己秉性高洁,受贬是蒙冤的。全词关键是佛家术语“无垢”,比喻一切本来清净,虽意出禅偈,形象不甚优美,却自有其思想价值和意义。   此词小序有两层意思:一是写这首词的起因,二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