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兵·在旱季里扎根
朱迎兵·在旱季里扎根
朱迎兵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倪萍参加了高考。那年考生众多,录取率只有4%,倪萍的成绩与录取线相差8分,名落孙山。为了驱散心底的阴霾,她来到乡下的姥姥家。
姥姥是倪萍最亲的人,从小开始。倪萍有了心事就向她倾诉,她劝慰的话语,让倪萍度过了一个个难熬的日子。可是这次,几天过去了,倪萍仍心锁紧扣。
一天,姥姥让她陪着去地里收大豆。倪萍不想遇见熟人,推脱不去。姥姥说:“野外风景不错,散散心也是好的呀!”倪萍勉强答应,与姥姥一起来到地里。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天宇澄澈,大雁南飞,地里的作物都成熟了,色彩缤纷艳丽,风景如画。
姥姥的大豆地在一片缓坡上,倪萍和姥姥自高处收摘,高处的大豆叶子都黄了,摘下的豆粒颗颗饱满红润。渐渐收摘到低处,那里的大豆秧上叶子郁郁葱葱,大豆粒却很小,且颜色暗黑。
倪萍很疑惑,她问姥姥:“按理说,坡上雨天存不住水,豆秧生长困难,而坡下土地湿润,大豆秧也长得很茂盛,可豆粒却是干瘪的,反差怎么这么大呢?”
姥姥慈祥地看着她,慢慢对她说:“孩子,这你就不懂了。大豆生长最旺盛的时候恰恰是咱们这里的旱季,雨水特别少。坡上的大豆因为吸收不到更多的水分,就把根拼命地往地下钻,让叶子长得最小最少;而坡下的大豆虽然吸收的水分比较多,但大豆这种东西适宜干旱天气,水一多就只长叶子不长果实了。”姥姥眼望远方,一字一顿地说:“其实,人不也是这样,都会遇到难过的坎儿,都有自己的旱季,关键是看你怎么生长了。越是旱季,越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越要努力扎好自己的根。”
倪萍没有想到,这块看着不起眼的大豆地里,却蕴含着这样深奥的道理,她豁然开朗了,紧缩的眉头舒展开来。
第二天,她登上回家的汽车,又到母校青岛39中复读,经过一年勤学,她在1979年的高考中顺利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
在此后的影视道路中,倪萍也时常遇到困难、挫折和误解,也常常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可每当那些时候,她便会想起大豆地里姥姥的话,告诫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身处旱季的时候,越是这样的时刻,越是长果实的时候,因此更需坚韧起来,将根深深地扎入到泥土里汲取营养,最终就会收获饱满的果实。
不要抱怨上天的不公,有坎坷的人生才能更精彩,有艰辛才能更珍惜得之不易的幸福。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独立思考问题,在面对困难时不是逃避而是学会解决,学会了这些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开创自己的空间。
-
清·石天基 或问抿刷的“抿”字如何写 2 ,其人写作“皿”字应之。或曰:“此是器皿的‘皿’字,恐怕不是么?”其人即用笔将“皿”字下尽一头拖长,曰:“如此样子,难道还不像抿刷么?” 1本文选自石天基《笑
-
名言: 困兽犹斗,穷寇勿遏。 注释: 穷寇: 陷于绝境的敌人。遏: 阻拦。 句意: 陷入困境中的野兽还要挣扎一番,陷于绝境的敌人就不要去阻拦它。 出处: 唐·张九龄《敕幽州节度张守珪书》
-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乐
-
绵 作者: 翟纲绪 【本书体例】
-
孤舟欲夜发,只为访情人。此地忽相遇,留连意更新。停杯嗟别久,对月言家贫。一问临邛令,如何待上宾。
-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作品赏析烽戍(一作火)断无烟这是王维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诗一开头,便写告急途中,军使跃马扬鞭,飞驰而来,一下子就
-
名言: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句意: 人品好, 学问高靠的是有志气, 没有志气的人, 什么事也办不成。 出处: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
1. 鲁君谓子墨子曰:“吾恐齐之攻我也,可救乎?”子墨子曰:“可。昔者,三代之圣王禹汤文武,百里之诸侯也,说忠行义,取天下;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仇怨行暴,失天下。吾愿主君之上者尊天事鬼,下者爱利百姓,
-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 ① ,玉树琼枝作烟萝 ②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③ 。最是仓皇辞庙日 ④ ,教坊犹奏别离歌⑤,垂泪对宫娥。 [注释] ①霄汉: 天空。
-
【3696】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张宇燕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5 9万字,2018年1月第1版,99元)△共5个部分:①总论;②国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