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主义作品分析
打破传统艺术的时空表现法则,让艺术画面表现平面和二度空间的面,从而形成上下、前后、左右皆可同时看见的物体形象。这种崭新的艺术表现法和风格,便是立体主义。亦称“立方主义”。
立体主义产生于本世纪初。1907年著名画家毕加索和布拉克在巴黎首创这种视觉艺术的崭新风格。他们遵照著名印象派画家塞尚的格言:自然界物体皆以球形、锥形、圆柱体为基础,于是抛弃传统的透视法与着色法,打破时空观念对于绘画的限制,创造出一种立体感异常强烈的绘画。毕加索的名画亚威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的第一幅杰作。不久,名画家马蒂斯和文艺批评家沃克塞尔讽刺布拉克于1908年画的在艾斯坦克的房子是由“立方体”组成的。于是这一画派便由此得名。立体主义画派分为两个时期:以1912年为界,其前为分析立体主义,其后至1914年为综合立体主义。几乎是在立体主义画派形成与发展的同时,受其影响,在文学界也形成了立体主义思潮。这就是以法国著名的未来主义*诗人吉约姆·阿波利奈尔*为代表的立体主义和立体未来主义*。十分有趣的是阿波利奈尔的立体派(含立体未来主义)时期(1907-1914)恰与画家毕加索艺术创作的“黑人时期”相当。立体主义文学家除阿波利奈尔外,还有法国诗人马克斯·雅各布*、苏联大诗人符·马雅可夫斯基*等人。
立体主义文学与艺术有如下特征:1、分解:为表现客体的立体感而将客体分解得七零八落;2、综合:分解后,再将各个侧面重新组合表现在一个画面上;3、变形:立体主义艺术家笔下的形象与实际生活相较是走形的,基本是各种几何立方体的综合;4、创造: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立体主义认为“未经提炼的自然是不值得一顾的”(阿波利奈尔美的沉思·I),他们既不摹写自然,也不翻译自然,而是重新创造自然。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就是把5个裸体少女的形体肢解了,变成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棱角形体。阿波利奈尔的坩埚是立体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如其中的一节:“群星瞬间的疾驰/明白了原来如此/种马群中的半人马和/植物硕大的叹息/胜过雄壮的悲鸣”,这里,诗人把分解之后的客体,毫无生活逻辑地表现在一个诗节中,一个艺术画面上。这里有群星、种马群、半人马、植物等。诗人把这些重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怪诞感觉的立体造型。
立体主义把一种新的表现法和风格带进艺坛和文坛,促进了现代派文学和艺术的发展。这是有益的。但立体主义者长期地这样分解与综和下去,“在失去了空间厚度的同时,也失去了历史的厚度”(皮埃尔·施奈德毕加索入门),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感。所以,毕加索后来转向了“新古典主义”。其他的立体派文艺家们也都选择了自己新的艺术方向。这本身就表明立体主义表现法的局限性。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根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聚聚坐在一起。他们不仅是孔子的忠实弟子,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四个人。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他们相互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彼此之间的善行来展现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他对人性的真正理解。这四个人的善行不仅体现了孔子的教诲,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他们在文章中的形象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给人一种令人敬佩和向往的感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待他人的启示。
-
《先秦散文·韩非子·五蠹》原文鉴赏 上古之世
-
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
作品:《三国志》 简介《三国志》,西晋陈寿撰
-
暗将心地出人间,五六年来人怪闲。自嫌恋着未全尽,犹爱云泉多在山。
-
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弱冠游咸京,上书金马外。结交当世贤,驰声溢四塞。勉修贵及早,狃捷不知退。锱铢扬芬馨,寻尺招瑕颣。淹留郢南都,摧颓羽翰碎。安能咎往事,且欲去沉痗。吾师得真如,寄在人寰内。哀我堕名
-
《汉乐府》 出东门,不顾归 ② ,来入门 ③ ,怅欲悲 ④ 。盎中无斗 米储 ⑤ ,还视架上无悬衣 ⑥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 衣啼:“他家但愿富贵 ⑦ ,贱妾与君共餔糜 ⑧ 。上用苍浪 天故 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语文古诗词课题,内容包括古诗词诵读课题主要阶段性成果,求小学语文全部古诗教案,谢谢,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该怎么写。课堂引诗文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提出了“让古诗文走进课堂”与“新课改同行”的要求。老师们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 【译注】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四个短句,节奏短促,跳跃, 维妙维肖地将诗人进退失据
-
乱离知又甚,消息苦难真。受谏无今日,临危忆古人。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隋氏留宫室,焚烧何太频。 作品赏析【卢注】广德元年,吐蕃入寇,边将告急,程元振皆不以闻。十月深入,上方治兵,吐蕃已度便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