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解读赏析
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
楼台在茫茫晨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极目远望世外桃源失去了去处。怎堪忍受郴州旅舍的漠漠春寒,听夕阳里杜鹃声声“不如归去”。
驿站转来友人馈赠的物品,驿使捎来亲人的封封家书,如今堆砌成数不清的离愁别绪。郴江本来幸运地绕着郴山,不知为何偏偏要向远方流去?
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扬州高邮人(今江苏高邮)。他和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秦观生逢北宋历史上著名的党争事件。当时凡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称为“新党”,也称“元丰党人”;反对变法的一派,称为“旧党”,也称“元祐党人”。旧党中又分以苏轼为首的“蜀党”和以程颐、程颢兄弟为首的“朔党”、“洛党”,两党互相弹劾,洛党就曾攻击秦观“浮薄”、“不检”。
苏轼倒霉,秦观自然难免,也屡遭贬谪。被贬为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时,经常抄写佛经。洛党又以此为由弹劾秦观,将其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贬往郴州(今湖南郴州)。这首词,就作于绍圣四年(1097)暮春的郴州旅舍。
桃花源,陶渊明创造的代表魏晋文人在战乱时代期盼的理想国,一般认为在湖南境内,秦观的想象因此生发,梦想去寻找桃花源那样一片世外乐土。
1100年,秦观病逝,时年五十二岁。
三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都是比喻,通往桃花源彼岸的津渡。
“砌”,收到的书信像砖石一样,层层堆砌,也说明贬谪时间长。李煜“砌下落梅如雪乱”。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攒越多。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都是书信的代称。南朝宋时,吴郡的陆凯和时在长安的范晔关系很好,陆凯邮寄了一枝梅花:“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增一枝春。”汉乐府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绕”,本身是眷恋,这个字本身已经有情感在里面了。不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清末民初王国维极喜爱这首词,在人间词话里多次提到。极力称赞“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最好地表现了“有我之境”,认为气象可与诗经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相提。同时,他不赞同苏轼极喜欢的最末两句:“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
这是由于王国维没有经历苏轼、秦观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没有苏轼那种痛彻心骨的切身体味。而苏轼多次被贬,经历比秦观更坎坷,感受更深沉,所以对这两句极有同感。
秦观死后,苏轼把这首词题在折扇上并哀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后宋书法家米芾将秦观这首词和苏轼的题跋书写下来,号称“三绝”。
四
从诗经到红楼梦是中国的农业文明社会。先人在漫长的农业文明里重土安迁,游子远离故乡和渴盼还乡是一对永恒的张力。
东汉士人外出游学和谋生者很多,当时战乱频仍,流离四方的人非常多。很多游子怀乡、欲归不能已成为汉乐府的母题:“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再比如东汉时的“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
“河水”比喻诗人谋求仕进的障碍,“梁”是“桥梁”。“渡河”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写欲进不可得的苦恼,要想觅得一官半职,然而却没有人给自己引荐;二是写欲罢不能的悲哀。像“故人”那样归去吧,却又无一成就,无颜以对家人。渴望像双黄鹊一样高升得进,然后衣锦还乡。
故园归去已无家。所谓“欲渡河无船”,不仅仅是指眼前无船可渡,而是说自己处处受阻,前途坎坷,走投无路的意思。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民间风俗,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
一针一线,两件最普通的东西,选在离别的时刻。谁说小草似的儿女之心,能够报答春天阳光般的母爱?
真诚亲切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拨动每一个子女的心弦,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这种感情现在亦然,子女在外地,父母通话时常无话,可是总要问天气,问冷暖,多喝水等琐事,这些小事里面正是一针一线,细细密密的心。父母在,不远游。
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乌知反哺,羊知跪乳,人而不孝,禽兽不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是升华,显示亲情可贵。亲情永远不变!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同论语里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正合。父母在,即是时间;不远游,是空间;游必有方,心始安。
秦观渴望进入官场,实现政治抱负,这是离心力,是斥力;又万般留恋故乡,渴望回归故乡,这是向心力,是引力。
秦观慨叹自己一个好好的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道会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
郴江不耐寂寞舍郴山而去,而自己却渴盼回归故乡,还不仅仅是回故乡,而是寻求心的安宁,回归本心。
-
一纪尊名正,三时孝养荣。高居朝圣主,厚德载群生。武帐虚中禁,玄堂掩太平。秋天笳鼓歇,松柏遍山鸣。威仪备吉凶,文物杂军容。配地行新祭,因山托故封。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无复临长乐,空闻报晓钟。追攀万国
-
天文学著作。东汉张衡撰。成书于东汉,详年无考。(撰者事迹参见“《张河间集》”条) 原书已失,《晋书·天文志》部份引用了该书的内容,其全文被唐瞿县悉达收入《开元占经》,从而保留下来。 该书第一段讲天与地
-
从诗中所写景物表现出来的新鲜感看来,似为他初贬岭南时所作。开头四句,点题中的“早发”,交代了时间是在“春”、“晓”,并以晨空特有的“宿云”、“残月”极力渲染早发时的景象。这里用以借指从始兴县的江口地方至虚氏村途中经过的高山峻岭。从诗题看
-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
-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
-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
-
卢藏用始隐于终南山,中宗朝累居要职。有道士司马承桢者,睿宗遣至京,将还,藏用指终南山谓之曰:“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
-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
方志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在江西从事农民运动, 曾任江西省委书记、农民协会委员长。大革命失败后, 组织领导弋阳横县地区的农民起义, 创建了赣东北革命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出处】唐白居易《长恨歌》 【意思】在天上愿作比翼双飞的鸟儿,在地上要做连理并生的枝条。纵然天长地久也有穷尽的时候,这绵绵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