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个》作品分析
俄国著名象征派*诗人亚·亚·勃洛克写的一首长诗。完成于1918年2月。长诗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人们在晚会上,在街头上传诵它,这首长诗还曾在高尔察克的军队中秘密流传。后来,又译成了各种外语版本,有的外国译文甚至还冠上布尔什维克之歌这样的标题。
长诗分十二节,335行。大意是写一队由十二个人组成的赤卫军战士,行进在黑夜茫茫的彼得格勒的风雪长街上。在一路行进中,他们看见资产阶级立宪会议的猖狂活动,老女人的哀怨和教士神甫们的彷徨。长诗的主要情节是写俄罗斯少女卡希卡的死。由于卡希卡爱上了大兵凡尼卡,行进中的彼得鲁哈在追击凡尼卡与卡希卡的逃路中,竟打死了自己爱过的姑娘卡希卡。然后是同志们对彼得鲁哈的劝说。长诗最后又回到风雪交加的夜晚的行进中,那前边若隐若现的戴着白色玫瑰花环的耶稣·基督仿佛吸引着战士的一颗颗惊悸的心。
作者以不可扼止的心情,描绘了大革命的风暴席卷彼得格勒的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表现了无产阶级赤卫军战士对资产阶级的突进与冲击以及他们的受伤与反顾。这部作品充满了时代精神,表现了十月革命时知识分子以整个身心“谛听革命”的激动而复杂的心绪。
十二个在艺术上鲜明的特征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有机结合。鲁迅称它是“一首神秘底写实的诗歌”,就是概括了这一特点。长诗中描写的十月革命的情景和细节是真实的,然而它又是象征主义的,黑夜和白雪象征两个对立世界的尖锐冲突,路边的饿狗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旧世界,彼得鲁哈的枪声象征了在突进中的反顾与心灵的受伤,基督的形象象征了革命的追求。长诗结尾处出现的耶稣基督的形象若隐若现,若明若暗,这种朦胧与模糊感增加了诗的神秘色彩。长诗的色调是五光十色的,恰如一长卷笔触粗犷的油画。
十二个是十月革命后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首长诗,是十月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苏联革命诗歌的艺术基础。
-
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晴空浮五髻,晻霭卿云间。余光入岩石,神草出茅菅。何人相指似,稍稍落人寰。能令坠指儿,虬髯茁冰颜。祝君如此草,为民已恫瘝。我亦老且病,眼花腰脚顽。念当勤致此,莫作河东悭。
-
历阳崔太守,何日不含情。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光尘能混合,擘画最分明。台阁仁贤誉,闺门孝友声。西方像教毁,南海绣衣行。金橐宁回顾,珠箪肯一枨。只宜裁密诏,何自取专城?进退无非道,徊翔必有名。好风初婉
-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诗鉴赏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是韩愈小诗中的佼佼者。 ld
-
Schopenhauer 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 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
-
几年油幕佐征东,却泛沧浪狎钓童。欹枕醉眠成戏蝶,抱琴闲望送归鸿。文儒自袭胶西相,倚伏能齐塞上翁。更说扁舟动乡思,青菰已熟奈秋风。
-
醒心亭记醒心亭记 【原文】 滁州[147]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148]其名义。既又直[149]
-
苏轼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 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苏轼这首咏桂花诗写于杭州。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形容历史悠久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中华历史文化悠久的诗句,描写中华历史悠久的诗句,描写中华历史文化悠久的诗句。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出自唐代: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白话
-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
名言: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 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 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棁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但对韩国、日本,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