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鉴赏
作者: 李伟昉
纪德
奈带奈蔼(1),如今,抛开我这书。使你自己从我的书中解脱出来。离开我!离开我;如今你已使我烦厌;你纠缠着我;往昔对你过分的爱使我分心,我已倦于佯作教育别人。何时我曾说我要使你和我一样?——我爱你,因为你和我不同;我在你身上所爱的只是与我不同的部分。教育!我还能教育准,除了教育我自己?奈带奈蔼,用得到对你说吗?我不断地爱着自己的教育。我继续着。我的自重永远只在我自己所能做到的。
奈带奈蔼,抛开我这书;别在那儿觅得你的满足。别相信你自己的真理可以由另一个人给你找来;尤其,你应该以此认作是一种耻辱。如果我给你把粮食取来,你不会感到饥饿;如果我给你把床铺就,你不会再有睡意。
抛开我这书;千万对你自己说:这只是站在生活前千百种可能的姿态之一,觅取你自己的。另一人能和你做得同样好的,你就不必做。另一人能和你说得同样好的,你就不必说,——写得同样好的,你就不必写。注意你认为除了在你自身以外任何他处所没有的,而静心地,或是急切地,从你自身建立起,唉!人群中最不能更替的一员。
(盛澄华 译)
寄语是法国现代作家纪德(1869—1951)的散文诗地粮的一篇书后记。作者以给书中的女主人公奈带奈蔼写信的方式,劝导她要抛开书本,大胆地去寻找自我,寻找那个真正大写的“我”:“人群中最不能更替的一员”。这个大写的“我”,就是要有“我”的个性,“我”的特质,即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作者喃喃自语,倾吐真知灼见,肺腑之言:“我爱你,因为你和我不同”;“别相信你自己的真理可以由另一个人给你找来;尤其,你应以此认作是一种耻辱”。……
为了明确表达这种思想,作者三段话一气呵成,且连续用了三次“抛开我这书”,情感一次比一次激切。第一段,“抛开我这书”之前还有“奈带奈蔼,如今”六字,第二段仅剩下“奈带奈蔼”四个字,最后,就连那位虚拟的女性人名也消失了,而是直呼“抛开我这书”。这种真切的排比独白,一阵比一阵急促的语气,着实给人以震撼,给人以鞭策,启人深思,催人奋起。同时,为了更充分地表达“寄语”的真诚,在语言流程上,作者运用了亲切、朴实的口语,直抒胸臆,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全篇虽只有三百多字,但却简洁、明了地道出了艺术的真谛——个性,即要努力、执着地去寻找那个真正大写的“我”。艺术创作如此,艺术欣赏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朋友,读毕掩卷,我们难道不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吗?
-
何处春深好,春深富贵家。马为中路鸟,妓作后庭花。罗绮驱论队,金银用断车。眼前何所苦,唯苦日西斜。何处春深好,春深贫贱家。荒凉三径草,冷落四邻花。奴困归佣力,妻愁出赁车。途穷平路险,举足剧褒斜。何处春深
-
书褒城驿壁书褒城驿壁 唐·孙樵 【题解】 孙樵,字可之,又字隐之。唐宣宗大中九年(855)进士,授中书舍人。黄巢起义军入长安,
-
苏轼《西江月》苏 轼 苏 轼 平山堂 ① 三过平山堂下 ② ,半生弹指声中 ③ 。十年不见老仙翁 ④ 。壁上龙蛇飞动 ⑤ 。欲吊文章太守 ⑥ ,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⑦ 。 注释
-
晨风 【原诗】:彼晨风(1),郁彼北林(2)。未
-
【原题】:李山英以疾归田客有言山英移书石守道者因摭取其略作诗以送之
-
帝台春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代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 泪蝉
-
运用倒叙、插叙等方法,把若干个故事套连成一个整体,来完整地表现主题。是小说安排结构的常用方法之一。也叫包孕式结构。其特点是以一个主要故事为中心,其他的故事在其中自然引出,这样完整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
喜欢读名人日记,既喜欢读翁同龢、林则徐的,也喜欢读蒋介石、蒋经国的。但我更喜欢的日记,还是朱自清、黄侃、郭小川等文人的日记,因为这
-
风雨催春寒食近,平原一片丹青。溪边唤渡柳边行。花飞蝴蝶乱,桑嫩野蚕生。绿野先生闲袖手,却寻诗酒功名。未知明日定阴晴。今宵成独醉,却笑众人醒。 作品赏析【注释】①闲居带湖之作。韩南涧:见前《水调歌头
-
作者: 徐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