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鉴赏
作者: 文淑慧任光
柯罗连科
好久以前,一个漆黑的秋夜,我航行在西伯利亚一条阴暗的河上。忽然,就在前面河湾附近黑魆魆的山脚下,出现了火光。
它是那么明亮,那么耀眼,仿佛就近在眼前……
“呵,谢天谢地!”我兴奋地说,“过夜的地方总算不远啦!”
船家回过头来瞟了那火光一眼,却淡淡地说:“还远着呢!”说完,又使劲地划起桨来。
我不信:瞧那火光在茫茫夜色中出现,又分明在前面闪烁。但船家的话也许有它的道理:看上去,火光还真远着呢!
这些夜幕下的火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战胜了黑暗,逐渐向你靠近;它们发出耀眼的光,给人以希望;它们以自己的“近”吸引着人们,仿佛只要再划上几桨就能到达航程的终点,可其实,还远着呢!……!
我们在那漆黑的河上又航行了好久。峡谷和悬崖不断从夜色中浮现出来,在你面前经过,又一个个往后退去,消失在茫茫的远方。而那火光还在前面闪烁着,召唤着你。它总是那么近,又总是那么远……
到今天,我还常常回忆起流淌在幽暗的重峦叠嶂之中那条漆黑的河,还常常回忆起那闪烁明亮的火光。过去和现在,人们生活中有许多那样的火光,它们所吸引的又岂止我一个人。生活的长河依旧在阴暗的两岸之间流着,火光离得还远,人们还得使劲儿划桨……
但毕竟,毕竟火光就在前面呵!……
(薛菲 译)
柯罗连科青年时代,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六年之久。火光是写他在西伯利亚的一条河上,一次夜航时的经历与感受。
作者在火光中,采取烘托手法,用“漆黑的秋夜”、“阴暗的河上”、“黑魆魆的山脚下”来衬托火光,使火光的形象格外鲜明诱人。若是红日高照,或皓月当空,一只炬火、一星火花,便会显得黯然失色,毫无引人注目之处。恰如庄子在逍遥游中写的那样:“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於光也,不亦难乎?”但当时的沙皇俄国,也确象蒲松龄借阎摩殿痛骂封建官府“全无日月”一般的黑暗,所以柯罗连科笔下的火光便有了特殊的内涵。那浓郁、厚重的夜色,既是作者亲身的经历,也是俄国社会的缩影。夜色愈是深沉,火光就越令人神往。这种感觉上的强烈反差,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思考。火光,战胜黑暗,发出耀眼的光,虽然还可望而不可即,但它给人以希望,召唤你奋力向前。这火光,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真理,要赢得它,就要有冲破黑暗的勇气,就要有在生活的河流上划船不止的毅力。散文诗的最后两节,作者所要告诉人们的,就是由他夜航中的感受而升华出的这种人生的哲理。
“生活的长河依旧在阴暗的两岸之间流着,火光离得还远,人们还得使劲儿划桨……
“但毕竟,毕竟火光就在前面呵!……”
这些话,犹如霜天晓角,于黑暗中催人奋起,鼓舞人民同沙皇制度和反动统治者进行斗争。
-
诗的开头四句写曹操身后寂寞,雄风已逝,给人以悲凉冷落之感。“武皇”即指曹操。“金阁”,犹言金阙,宫观楼台之美称,此指铜爵(雀)台。台建于建安十五年,在邺城西北,“高十丈,有屋百余间。”(《水经注》卷十)楼台之顶置大铜雀,舒翼若飞。又其“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李白的诗句“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绘了山脉和平原的边界,在平原尽头江水流入广袤无垠的荒野。这句诗中,上一句“山随平野尽”意指山脉绵延至平原的尽头,山势随之消散。下一句“江入大荒流”则表述了江水蜿蜒流经进入广袤荒野的景象。这个景象更是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活的边界相衔接,激发人们对大自然无限的遐想。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中的宏伟景色的赞美,让读者感受到了壮丽山河的美妙与无穷意境。这种才情将读者带入无垠的辽阔,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然的伟大。
-
作者: 曹植 【原文】:彼凡人之相亲,小离别而怀恋。
-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作品赏析【鹤注】此当是上元二年春作。诗云“小滩浑欲平”,则在浣花溪
-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三首》 【译注】一斗十千的美酒斟满金杯,名贵的珍羞佳肴盛满玉盘。此诗写送别宴席上的情景及诗人的心绪。字里行间充满了抑郁不平的感慨,同时也
-
刘禹锡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大和八年(834)秋,刘禹锡卸苏州刺史任,转汝州刺史。离开苏州时,苏州吏民相送于阊门外。刘禹锡深受感动,写了两首赠别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
故经 ① 之以五事,校 ② 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
-
《菊花·叹庭前甘菊花》咏菊花诗鉴赏 杜甫 庭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出处】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