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之后的夜晚》鉴赏
作者: 王幅明
贝特朗
Ⅰ
一名哨兵,握着枪,披着斗篷,沿着城墙巡视。他不时在漆黑的城垛间俯身凝望,留心敌营的动静。
Ⅱ
他在河水深邃的城壕边点燃篝火;天是黑暗的;树林里充满喧嚣;风儿把浓烟刮到河边,卷动着军旗,发出簌簌的鸣咽。
Ⅲ
军号不响,战歌沉寂;帐篷里灯光明亮,战死的军官仰卧在床上,手中还握着利剑。
Ⅳ
下雨了,雨在帐篷上流淌;寒风冻僵了哨兵,占领战场的狼群发出一阵嗥叫。一切表明:天上、地下,正在发生离奇的事情。
Ⅴ
你帐篷内床上静静休憩的战士,千万不要忘记:你今天险些儿被敌剑刺穿胸膛。
Ⅵ
你的战友冲锋在前,英勇地倒在阵地上,用生命营救了同伴,博得了荣誉;可是,同伴们很快就会把他们遗忘。
Ⅶ
这里曾经发生一场血战,现在偃旗息鼓,一片沉寂;但是,多少勇士再也不会苏醒,或者只会明天苏醒在天国!
(程依荣 译)
写战争,不正面写战争的残酷,敌我双方惊心动魄的撕杀场面,而写偃旗息鼓之后一片沉寂的夜晚。不写大动而写大静。这是诗人写战争带给人诗意沉思的独特视角。
诗人的笔好象一个镜头。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一个个极富感染力的画面。一场鏖战虽然停止了,但战争尚未结束,表面的平静包含着新的不平静。哨兵还在握枪巡逻,“他不时在漆黑的城垛俯身凝望,留心敌营的动静。”他点燃篝火,风卷军旗“发出簌簌的呜咽”。帐篷里“战死的军官仰卧在床上,手中还握着利剑。”军旗的响声好似以听觉形象再现将士们的威武不屈,两者在此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狼群在战场的嗥叫渲染了战争的悲剧气氛。战争不仅使人间,也使自然发生了变化。
诗人在作品的前四节,以电影蒙太奇的写实手法,再现了鏖战之后营垒中的景象。远景、近景与特写镜头交错,视觉和听觉并举,读之平易,实则是一种很高的技巧。笔墨极为简约,形象却十分鲜明。
后三节变为以主观抒情为主的咏叹。读者也随之思索。胜利来之不易。许多战友已长眠不醒。幸存的人千万不要忘记!
-
人在快死的时候,所说的话是于人有益的。意谓虽然一向乏善可陈,但值生死之际,言语发自本心,真实无隐,所以能有益于人。语出《论语·泰伯》:“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春秋时,孔子的弟子曾
-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 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缴卷。 但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觉得看书的目的,并不是
-
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关于中秋亮思亲的古诗词,内容包括中秋佳节思亲的诗句有那些,中秋夜雨思亲的诗词,中秋夜雨思亲的诗词。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当中月亮的代称,内容包括古诗词中常见的月亮的别称是什么,月亮的别称有什么(古诗中的),古诗词日月的代称。太阴、素娥、嫦娥、玉兔(玉兔东升)、金兔(金兔犹悬魄《南朝.江总诗》)、白兔、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唐.李白诗》)、月宫、蟾宫(
-
墨竹赋墨竹赋 【原文】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126]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127],振荡风气,春而
-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
-
《瑞香花·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瑞香花(节录)》咏瑞香花诗鉴赏
-
珠弹繁华子,金羁游侠人。酒酣白日暮,走马入红尘。
-
《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有家不能归的愁苦之情。 诗的前两句写景,江水碧绿,江上的飞鸟显得更加洁白如雪,山峦青翠,花儿红得似燃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