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瑞香花(节录)》咏瑞香花诗赏析
瑞香花·次韵曹子方龙山真觉院瑞香花(节录)咏瑞香花诗鉴赏
幽香结浅紫,来自孤云岑。
骨香不自知,色浅意殊深。
移栽青莲宇,遂冠薝蔔林。
纫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
苏轼这首咏瑞香花诗系和他人之韵而作。“幽香结浅紫,来自孤云岑”一句交待了瑞香花颜色及出处。瑞香花外面红紫色,里面是白色,香气甚浓。苏诗说幽香郁结于浅紫之中正是写出了瑞香花欲开未开之状。瑞香花自宋人赏识后闻名于世。宋人王十朋瑞香诗说:“真是花中瑞,本朝名始闻。江南一梦后,天下仰清芬。”相传古时有一书生游庐山,在睡梦中见此花,芳香浓郁,醒来后漫山寻找,果然发现此花,因此称它为睡香。宋人张耒诗睡香花曰:“曾向庐山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窃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柯半梦人。”又据复斋谈录云:“庐山瑞香花,古所未有,亦不产他处,天圣中始称传,东坡诸公,继有诗咏,岂灵草异芳,俟时乃出,故字序篇什,悉作瑞字,讷禅云 ‘山中瑞采一朝出,天下名香独见知。’张祠部图之,强名佳客,以瑞为睡焉……”。苏东坡说瑞香“来自孤云岑”自然有所指,并非凭空杜撰。“骨香不自知,色浅意殊深”一联意思是瑞香花其香自己并不自觉有什么了不得,其花之色虽浅而其意念却甚深。这里一为不自知,一为意殊深,看似矛盾,实则互为补充,正是不自知才更可贵,正是在浅浅颜色处蕴藏着深深含意。这瑞香花地处在龙山真觉院,话里话外,都或多或少包含着超尘脱俗的禅机。接着“移栽青莲宇,遂冠薝蔔林”是写瑞香自移到青莲宇后其香遂超过薝蔔花。薝蔔花又称栀子花,据说是从古印度传入“知是异方天竺种”(明·陈淳)。苏轼称瑞香之香远在薝蔔之上也是在为真觉院移栽瑞香一举助威。最后“纫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是写瑞香花之用的高妙。爱国诗人在楚辞称瑞香为“露甲”引而为佩以示高洁,至于“散落天女襟”则更是非人间寻常之物了。
苏轼这首咏瑞香诗描绘出处于深山瑞香被移栽到真觉院过程,采用赋体语言流畅,字里行间颇含禅机。切合所咏对象处地环境,因而也就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非泛泛而咏。
-
杨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① 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
-
【原题】: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因作出入塞纪其事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出塞
-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隐公六年》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践修旧好,要结外援,好事邻国,以卫社稷。 ——《左传·文公元年》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管子·版法
-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
我唯一想说明的是: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一那是几年前一个躁动的夏季,在一个闷热空气死死地压在人身上的夜晚,你突然说你想到西北走走
-
梁实秋先生为了《拓荒者》上称他为“资本家的走狗”,就做了一篇自云“我不生气”的文章。先据《拓荒者》第二期第六七二页上的定义,“觉得我自己便有点像是无产阶级里的一个”之后,再下“走狗”的定义,为“大凡做
-
卢僎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主人十月咏梅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
洛都游宦日,少年携手行。投杯起芳席,总辔振华缨。关塞有佳气,岩开伊水清。攀林憩佛寺,登高望都城。蹉跎二十载,世务各所营。兹赏长在梦,故人安得并。前岁守九江,恩诏赴咸京。因途再登历,山河属晴明。寂寞僧侣
-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
-
画扇催迎暑,灵符喜辟邪。风光丽宫禁,时节重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