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鉴赏
作者: 田锐生
唐大同
夕照中,江水的蜿蜒、浩荡,山峦的迤逦、峻峭,伸向远方的迷濛,伸向远方的飘逸和神秘……
袅袅晚烟和江面刚刚飘起的夜雾,给暮色又罩上一层朦胧。江流、山色和远天,隐没在朦胧的苍茫里……船帆和号子、轮机和汽笛,以及历史和现实,都隐没在朦胧的苍茫里……
一个时代的繁忙嘈杂喧嚣……都隐没在朦胧的苍茫里。
大佛——山岩垒起的大佛和信仰垒起的大佛,也隐没在朦胧的苍茫里。看不见大佛的时候,更加感到大佛的存在。面对历史的苍茫、现实的苍茫、未来的苍茫,稳重而深邃。
滚滚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在向时代向现实诉说什么呢?
江天的空旷,因船帆汽轮的奔驰,因号子、汽笛的昂扬,因历史和现实的存在、发展,因山色的郁郁葱葱和大佛的高矗慈祥庄严而显得充实。
一代代纤夫的足迹在哪里?跋涉者前仆后继的不朽足迹在哪里?
苏轼的足迹、陆游的足迹、黄庭坚的足迹……诗的不朽的足迹在哪里?
苍茫里回旋着雄浑的气势。雄浑中,是郭沫若的女神在呼唤吗?
蓦地,满城灯火大放光明,算是一个明亮的回答。
1987、1、10
夕阳为江山涂完最后的一抹血红之后,仍迟迟不肯离去。但袅袅晚烟和湿漉漉的夜雾已被沿江的气流轻轻托起,使得夕照中的江山显得更加迷濛和神秘。诗人摒弃都市的喧嚣,摆脱世事的缠扰,信步登上高山之巅,来品味这苍茫暮色的宁静与悠远,来放飞自己绵长而深邃的思绪。
历史从远古走来,象一曲永无休止的不朽乐章。诗人站立江边,滚滚的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她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千曲百折奔向文明之海。这难道不正是人类历史长河的象征吗?因此,诗人在这苍茫而朦胧的暮色里,仰望空旷的江天,历史的画面伴随着机轮昂扬的汽笛,一幅幅地出现在想象的屏幕上。一代代劳动人民正是这条历史长河上的纤夫。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用粗大的赤足和坚实的背脊,牵拉着这沉重的历史巨轮,在陡峭的石崖上留下了串串不朽的足迹。苏轼、陆游、黄庭坚等历代诗仙哲人,在纤夫们雄壮的号子声中,奔涌出他们的千古绝唱,成为人类历史上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并没有为自己建造起高高的丰碑,他们象暮色中的大佛一样,都“隐没在朦胧的苍茫里”。此景此情,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悲凉的情怀,导入一种“逝者如斯”、人生短暂的感伤境地。然而,诗人一扫过去文人墨客的那种常见的低沉情绪,在这苍茫暮色里,感受到滚滚涛声的雄浑气势,听到的是郭沫若的女神在热切地呼唤。尤其诗篇的结尾,更是显示出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用“大放光明”的满城灯火作为这次对历史和人生追思的归宿,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一代代纤夫和一辈辈诗人的足迹究竟在哪里呢?那万家灯火闪射出的现代文明,不正是他们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吗?
整篇作品短小精致,意蕴深邃,在动静交织的景色描写里,浸淫着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进而暗示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实乃一篇耐读之作。
-
南昌 ① 某,父为国子助教 ② ,随任在京。偶过延寿寺街,见书肆中一少年,数钱买《吕氏春秋》。适堕一钱于地, 某暗以足践之,俟其去,俯而拾焉。旁坐一翁,凝视良久,忽起叩某姓氏,冷笑而去。后某以上舍生
-
古文观止·《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
丰富而优美的联想,往往是诗歌创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咏物诗,诗意的联想更显得重要。钱珝这首《未展芭蕉》就是运用联想的杰作。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
-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 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 背 ① ,两易春秋。冤酷日深 ② ,艰辛历
-
李白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作品赏析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
-
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作者: 张俊山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师道类名言赏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蒲柳之姿,望秋先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蒲柳:也叫水杨,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一种树木。弥:更加。蒲柳的姿态是刚到秋天便先自落叶,松柏的品质是经受寒霜后更加茂盛。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
-
庐山两道士,各在一峰居。矫掌白云表,晞发阳和初。清夜降真侣,焚香满空虚。中有无为乐,自然与世疏。道尊不可屈,符守岂暇馀。高斋遥致敬,愿示一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