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桥乡醉乡 陈从周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桥乡醉乡 陈从周

记得十几岁回老家绍兴,一大早从钱塘江边西兴乘船,初次看到越山之秀,越水之清,陶醉在这明静的柔波里。在隐约的层翠中,水声橹声,摇漾轻奏着。穿过桥影,一个二个,接连着沿途都是,有平桥、拱桥,还有绵延如带的牵桥,这些灵珑巧妙,轻盈枕水的绍兴桥,它们衬托在转眼移形的各式各样的自然背景下,点缀得太妩媚明静了。清晨景色仿佛是水墨淡描的,桥边人家炊烟初起,远山只露出了峰顶,腰间一绺素练的晓雾,其下,紧接平畴,远望桥身如同云中之洞,行近了舟入环中,圆影乍碎。因为初阳刚刚上升,河面上的水气随舟自升,渐渐由浓到淡,时合时开,由薄絮而幻成轻纱。桥洞下已现出深远明快的水乡景色,素底的浅画已点染上浅绛匀绿,河的深广,山的远近,岸的宽窄,屋的多少,形成了多样的村居。粉墙竹影,水巷小桥,却构成了越中的特色。晌午船快到柯桥了,船头上隐隐望见柯桥,而这水乡繁荣的市镇亦在眼前。船夫在叫:“到哉,到哉,柯桥到哉,落船在后面。”船泊柯桥之下,香喷的柯桥豆腐干,由村姑们挽着竹篮到船上来兜销,我们用此佐以干菜汤下饭,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吃得那么甘香。午后乘兴前进,船从水城门驶入市内。在我的脑海中那点缀古藤野花的水城门与斑驳大善寺塔所相依而成的古城春色,再添上岸边花白色的酒坛在水中的倒影,既整齐又明快,逗人寻思,引我浮想,是桥乡也是醉乡。

1954年我应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之邀,普查浙中古建,水游了越中的名迹遗构。后来在一个暮春的寒天,乘着乌篷船,缩身上禹陵,筹划修建工作。水寒山寂,逆风吹篷,寒不能忍,暂避桥洞之下,觉温和多了,我分外地尝到了桥的另一种滋味。至于大暑之天,桥洞又是纳凉洞天福地,而桥头望月,桥栏乘风,桥堍迎阳,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宜越人之爱桥,故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镇了。绍兴石桥之多,堪称天下第一。绍兴有数以千座的桥,恐穷尽天下画工,无以描其飘渺凌波之态,人但知山阴道上之美,而不知桥起化工之妙。

一舟容与清波里,两岸稀疏野菜花,山似黛眉谁淡扫,水边照影有人家。

青青隐隐水迢迢,是处人家柳下桥,晓雾蒙蒙春欲醉,黄鹂几啭出林梢。

三步两桥接肆前,市头沽酒待尝鲜,渔舟唱晚归来近,水阁人家尽卷帘。

这三首是我那次去安昌镇归途中写的。绍兴的村镇,其幽闲恬淡,适人乡居,确是耐人寻味,甘心终老之处。桥是在整个村镇中起着联系的作用,东家到西家,南头往北头,都要经过桥,桥与桥相联,桥与桥相望,而相隔人家白墙灰屋,倒影在水流中,水上有轻快的脚划船,有平稳的乌篷船,门前屋后皆是停舟处,老人小孩对划船来讲,仿佛城市中的自行车,太方便了。

“小桥通巷水依依,落日闲吟到市西,柔橹一声舟自远,家家载得醉人归。”人们都称美绍兴城,是水乡城市,我说绍兴是水乡村镇,水巷城市,比较妥帖一些。因为绍兴城外弥漫着广泛的河流与湖泊,村镇都安排在水上,无处不可通舟,而城市呢,周以护城河,环以城墙,有陆门水门,过去水门交通,远超陆门,那大舟小船,清晨鱼贯入城,中午或傍晚又相继返乡。城中的交通很多是水陆并行,有一路一河,有两岸夹河,亦有只存水巷,仅可通舟。所以河道是成为绍兴的动脉,无水未能成行。而桥名又多取吉利,每当喜庆,花轿所过之桥,在西北方向要过万安、福禄两桥,东北要过长安、宣祐两桥,往南要经五福、大庆两桥,事虽近迷信,亦可以看出绍兴桥梁之多,与人们的生活所起紧密的关系。在城市因桥所起的街景,亦就是人们所谓的水乡景色的组成中心。这些有桥与塔,桥与住宅,桥与廊,桥与寺观,桥与戏台,桥与牌坊……而建筑物中又点缀了桥。其形式大小,可说是因地制宜,极尽变化之能事。从步桥、牵桥、梁桥、拱桥、三脚桥、八字桥等等,古代劳动人民凭其对石桥的巧妙运用,可以灵活自如地应付各种水上的需要,那是太伟大了。如今新建之桥几乎只有一种拱桥形式,似乎感到太单调点吧!

玉带垂虹看出水,酒旗招展舞斜阳,

人生只合越州乐,那得桥乡兼醉乡。

桥乡、醉乡,唯绍兴得之,在城乡风光组成起主导作用的,应该归功于桥,它是我国石桥宝库,在世界桥梁史中占极光彩的一页。

陈从周是著名的古园林专家,曾为我国的园林艺术做出过不少贡献。他在专攻园林的同时,只要有暇,仍常写些诗文,桥乡醉乡便是其中一篇。此文主要写他两次回故乡绍兴,对故乡的桥所产生的一些感受。

绍兴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文化名人比比皆是,触目可见。而作为园林学家的陈从周,却偏偏对桥发生了兴趣,把绍兴称为“桥乡”,这也真是独具匠心。看来,让一个有深厚国学和文学修养的园林学专家来写绍兴的桥,那恐怕也是最适当的人选了。

凭着陈从周丰富广博的学问,以及他对桥的掌故了解,他可以把绍兴城中及周边地区一座座桥的来龙去脉,一个个如数家珍般地细说过去,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以他两次回绍兴故乡的所见所闻,夹叙夹议,详略得当、错落有致地描写和叙述了绍兴桥的特色。

我们如果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此文的第一节作者借泛舟返乡一路上的目睹耳闻,着重写的是桥与山水、村落的关系。桥不仅便利交通,而且有艺术之美。特别是在山水原野自然景物的陪衬下,更是显得妩媚动人,明静多姿。

而在文章的第二、三节,作者又借一九五四年重游绍兴的机会,着重描写和叙述了桥与城市的关系。认为桥除起交通作用外,还有许多实际效用,在桥上可以望月乘风,在桥洞可以纳凉取暖,而且对绍兴来说,已构成了“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镇”的状况。换句话说,在绍兴,桥不仅成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而且与绍兴完全融成一片,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了。

如果从艺术表现手法上来说,有三点是颇值一提的。

首先,是出色的描写。陈从周的国学根底极好,再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位国画家,因而在文中描写起景物,往往宛然如画。如他描写清晨所见山水衬托下的小桥景色:“桥边的人家炊烟初起,远山只露了峰顶,腰间一绺素练的晓雾,其下,紧接平畴,远望桥身如云中之洞,行近了舟入环中,圆影乍碎。因为初阳刚刚上升,河面上的水气随舟自升,渐渐由浓到淡,时合时开,由薄絮而幻成轻纱。桥洞下已现出深远明快的水乡景色,素底的浅画已点染上浅绛匀绿,河的深广,山的远近,岸的宽窄,屋的多少,形成了多样的村居。”在这里,山、水、桥、屋、舟、岸和田地,以及炊烟、水气、云雾、阳光等,组构成一幅非常宁静清丽的水乡清晨图景,诚如作者所说“仿佛是水墨淡描的”。如果没有出色的描写能力和文学修养,是难以用文字绘制成如此美妙的图景的。

其次,是有详有略,穿插得体。写桥这类文章,很容易形成平铺直叙的知识性介绍的文字,陈从周尽管对桥有丰富的认知,但他并不着意去描写各种桥的形状、大小、历史渊源之类,而是着重在写桥与城市、桥与村镇、桥与山水的关系,有关桥的类型或专业知识,都不展开,只用笔轻轻掠过,如步桥、牵桥、梁桥、拱桥、三脚桥、八字桥等,都仅提一下名称而已;而绍兴桥之多,他也只用“绍兴石桥之多,堪称天下第一。绍兴有数以千座的桥”略过,仅此而已,且都巧妙地穿插在字里行间。但每写到桥与山水、城镇的关系时,则不惜笔墨,详加描述。

再次,是诗文相间,借诗点题。陈从周不仅能文,而且善诗,尤雅好旧体诗,因此得意起来,时而会在文中配上几首诗,可谓文之不足,以诗配之。这样不仅会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有时也就靠它来点出题意。如作者在本文末尾处的最后一诗中写道:“人生只合越州乐,那得桥乡兼醉乡。”便是借诗点题,点出“桥乡、醉乡”的题意,并以此稍加概括,结束全文,显得十分自然。

不过,此文重点所在,仍在“桥乡”,可说是介绍了绍兴的桥文化,至于“醉乡”一面,说得极少,似与题不切。倘以“醉乡”为题,另撰一文,专述绍兴的酒文化,亦未尝不可。当然,这已是题外话了。

猜你喜欢
  • 杜牧《将赴池州道中作》全诗赏析

    青阳云水去年寻,黄绢歌诗出翰林。投辖暂停留酒客,绛帷斜系满松阴。妖人笑我不相问,道者应知归路心。南去南来尽乡国,月明秋水只沉沉。

  • 《南剑赵用甫权郡有小集以祈晴不用妓移晚筵於赏析》

    【原题】:南剑赵用甫权郡有小集以祈晴不用妓移晚筵於潘司户

  • 《郭暖与升平公主》原文|翻译|赏析

    唐·赵璘2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3,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4? 我父嫌天子不作5

  • 寓言《群蚁观鳌》全文和鉴赏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 腾跃而上则干云, 没而下潜于重泉。 有红蚁者闻而悦之, 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 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

  • 《山海经》《槐江之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山海经》:槐江之山 《山海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

  • 凌冬不改青坚节,冒雪何妨色更苍。

    名言: 凌冬不改青坚节,冒雪何妨色更苍。 注释: 凌冬: 处在严寒的冬天。 句意: 严冬不能使它改变青色的骨节, 霜雪不能妨碍它颜色更加苍翠。 出处: 宋·朱淑真《竹》

  • 杜甫《往在》全诗赏析

    往在西京日,胡来满彤宫。中宵焚九庙,云汉为之红。解瓦飞十里,繐帷纷曾空。疚心惜木主,一一灰悲风。合昏排铁骑,清旭散锦马蒙。贼臣表逆节,相贺以成功。是时妃嫔戮,连为粪土丛。当宁陷玉座,白间剥画虫。不知二

  •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

    [双调]大德歌·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 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

  • 刘禹锡《尝茶》全诗赏析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 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注释和鉴赏

    毛泽东诗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① 》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② ,天兵怒气冲霄汉 ③ 。雾满龙冈千嶂暗 ④ ,齐声唤 ⑤ ,前头捉了张辉瓒 ⑥ 。二十万军重入赣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