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骨董迷 方令孺
有一班住在南京稍久的人,看见这里变成日见繁荣的都市,心上很觉得不安,谁都在心坎上留着一个昔日荒凉的古城的影子,像怀念一个老友似的,看见一切都在渐渐变更了,心里就起了一股怨气,真像对一个老朋友说:你“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一样的悲伤。每逢走出家门总找那些没有开辟的小路走,眯着眼笑,说:这还是十年前的古城呢。因此××庙的附近常常看见这些先生们的影子。××庙原来也有些与从前不同了,但不同的只是庙前的一条河,画船少了,笙歌歇了,再没有满楼红袖招人。至于那些古旧的茶寮,香味扑鼻的炒货店,随地招揽生意的花摊,仍都充满了乡下城里各种偷闲的人,还有从几座高楼上送下胡琴檀板伴着凄凉慷慨的歌声,听的人简直疑心他们个个都是江南李龟年,因此生出无限的兴感,都和在浓茶烧饼的香味中细细咀嚼着吞下。最吸引这班先生的是一些骨董铺,对于那些斑斓破碎的旧瓦缶旧陶器尤觉珍贵非常。
“先生,这是新近才掘出来的,”骨董店老板拿着一个四耳瓶说,“瞧这瓶只口上有点儿破缺,釉子可多么细润,真是宋朝的东西,您拿去吧,价钱也不会错,您瞧着给吧。”这种瓶起初确不很贵,有时只花一块钱就可买得,买的人也就对此发生兴趣,骨董铺也就可以为招摇了。
在许多斑斓破碎的旧瓦缶旧瓷器的中间,有时会突然发现稀有的东西,像××买得的唐雕大佛头只花数十元,于是有懊悔没有先发现的,有默默羡慕的,有带着讽刺来批评的,各种人之间有一位先生又去暗暗搜觅,果然也得了一尊较小而遒美异常的另一个佛头,于是又起了一阵比较,批评,谈论,骄傲。有的说:大佛头可比作汉魏文章,小佛头可比作六朝小品,为了争较这句话,大家又赌酒哄笑以至忘记了这个新的都市了。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了一批宋瓷碗,有人说是江南铁路造路时在城外附近掘出一个碗库,里面重重叠叠不知道有几千个:上一层压碎了,下一层还是这样完好如新。碗的式样是底小口大,确系宋碗形式,又颜色除彩花,净白,鹅黄以外,有一种青色;按北京宋柴窑有几句名言就是:“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拿这种青色碗与这名言对照,的确是这样轻薄透明,而且轻轻一敲就发生如古庙钟声一样幽远好听的声音。头一个发现的人还是什么收藏家,把这种碗照样置版,并附了一篇考据的长文登在某大学刊物上。一时惊为稀有之奇珍。从此在积雪的狭巷里,在深暗的骨董铺中,不断有这班先生的踪迹了。大家互相介绍,互相争取,一时热闹,不可以言喻。
有一回有四个人到骨董店去找碗。老板拿出两个小巧的绿色凸梅花的小碗,这四个人中间谁先抢到谁就死捏着不放,那一个没有抢到的就向他说:你前天不是已经买到一件好东西了吗?这个应当让给我。但是先拿的人还是死捏着不放松,谁肯让?这个求让不得的人就飞跑到另一个人身边,乘其不在意的时候,把他正拿在手里观摩的碗,猛然抢来,买下了。骨董铺老板见这种情形,怎么不把价提得异常高呢?
一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都买这种碗,就是后来被选择剩下的,也有人全包了去,素来不玩骨董的人,也要买几个,作为奇货可居。后来骨董店还是源源不断的有得来,这可怪了,那定是什么神库吧,怎么这样像奇迹一般的取之无尽呢。于是怀疑,考查,研究都来了。结果所谓柴窑,所谓宋瓷,都是仿古假造的。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是什么人假造,也还没有一个确实证据。从前所争买这些的先生们只有彼此相顾哑然。究竟谁上了谁的当呢?只有各自咨嗟,各自隐恨而已。到底得大佛头的先生心中有所慰藉,不是为了搜觅宋瓷也不会得着那个大佛头。另一位先生也倒不灰心,索性把兴趣集中到陶器上,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天不看见他不徘徊于骨董铺里,搬些破碎的,完整的,圆的,扁的,长的,短的瓦当,土罐回到家中,现在已有几百件,楼上楼下桌椅几凳上无处不是,怕将来要专造一座仓库来收藏吧。现在这位先生正预备写一本陶器源流史,我们且企予望之。
南京的骨董迷是一篇都市风情小品。作者以朴素平静的语言描绘一群古董迷如痴如醉地沉溺于古旧瓦缶瓷器的逸闻趣事。
玩古董,玩的是心跳。对于古董迷来说,最令他们着迷并乐此不疲的倒不仅仅是在如获至宝后的小心珍藏,恐怕还在于一个“淘”字。四处寻觅,披沙沥金,其行状其神态达到如辛弃疾词所描摹的那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副高兴劲,那种癫狂相,旁人一般不易理会。出生在书香门第的方令孺,却像个淘“金”高手,跟着这班古董迷去“沙”里淘“金”。
作者文字简约洗练,笔墨很少用在对具体某一个古董迷人物的外貌肖像方面,而颇有兴趣的是描写“这一班”古董迷,揭示出他们的共性和心理,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令人回味。只花数十元就买得一个唐雕大佛头,古董迷立刻千姿百态:有的懊悔、有的羡慕、有的讽刺批评、有的暗中搜觅。另一个遒美的小佛头的觅得,又激起古董迷心中的波浪:比较、批评、谈论、骄傲,有的甚至拿汉魏文章与六朝小品来形容两尊佛像,一派高雅神奇的样子。
文章主要记述了这班附庸风雅的古董迷的一次失态的窘相。一批出土的宋瓷碗被一位收藏家发现,著文披露在堂堂的大学刊物上,一时惊为稀有之奇珍。古董迷们闻风倾巢而出,踪迹不断出没于狭巷暗铺,互相介绍、互相争取,热闹非凡。作者寥寥数言写出古董迷们的狂热劲。最精彩的部分,是描写四个古董迷争抢两只梅花小碗的那种拼命相,你争我夺,无奇不有。一年后,骗局被揭露,所谓柴窑宋瓷全都是仿古煅造的。作者略带幽默的笔再度扫描众人相:古董迷们目瞪口呆,相顾哑然。出了大钱买回赝品,哑巴吃黄连,只有各自咨嗟,各自隐恨而已。读至此处,令人喷饭叫绝。然而,作者依然不紧不慢地补叙两位觅得佛头像的古董迷,一个庆幸,心中有所慰藉;一个毫不灰心,兴趣未减,更加热衷于陶器:破碎的、完整的,圆的、扁的,长的、短的,瓦当土罐全都搬回家,堆满了楼上楼下桌椅几凳上。作者妙笔生花,描摹出一群古董迷忘乎所以的样子,使人读后不忘。
-
蓼花蘸水火不灭 ① ,水鸟惊鱼银梭投。 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 孙武已斩吴宫女 ② ,琉璃池上佳人头 ③ 。 [注释] ①蓼 (liao)花: 草本。节常膨大。托叶鞘状,抱茎。花淡红色或白色
-
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
名言: 慕虚名而处实祸。 注释: 处: 遭受。 句意: 图慕虚名必将遭受实际的祸难。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鉴赏虚实结合题,内容包括古诗鉴赏题第二问是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虚实结合的古诗词,高中古诗词鉴赏答题中下面这些的答题模板(答题套路)该怎么写动静。虚实结合的诗歌有:杜甫的《月夜》、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陈陶的《陇西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等。虚实结合的词有:李煜的《虞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刘备挥剑自刎歇后语是,内容包括刘备的所有歇后语?,刘备的歇后语,关于刘备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
别时十七今头白,恼乱君心三十年。垂老休吟花月句,恐君更结后身缘。
-
昔有一国,国中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独得无恙。国人既并狂,反谓国主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主,疗其狂疾,火艾 ① 、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任其苦,于是到泉所酌水
-
朱兰兰电话是我爸打来的,一听,我吓了一跳。“我快,快死了,你能来看看我吗?”那一刻,我脑子好像空了,反应不过来,但接着,便是气恼。
-
野外的村庄,当春天时,最抢眼的是桃红柳绿、碧草绵绵,诗人就从桃花入手,说桃花盛开,绿草上笼罩着一片雾气,望不到边,在夕阳的余晖中,乌鸦喧闹着。桃花盛开本是一幅很鲜明的画面,显示出勃勃的春的生机,但诗加上“无主”二字,就平添了凄凉与伤惨;
-
此词借写景以抒春愁,词之上片写离情相思,下片写久别盼归。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以对句起,点出“愁”字,开门见山,直抒愁怀。“梦”和“醉”二字,则说明这位愁人借以消愁解闷、自我麻醉的方法唯此二者。他害怕梦醒愁也醒,于是“终日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