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学文化 > 优美散文

哲理诗《致橡树》原文和鉴赏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哲理诗《致橡树》原文和鉴赏

我如果爱你——
绝不象攀援的冰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 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情,是人类生活之树上的鲜花,是人类心灵竖琴上的小夜曲。它以其独具的魅力,成为以表现人类生活、心灵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它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而舒婷的致橡树一诗,则是浩如烟海的爱情诗篇中颇具特色的一首。它以诗人对理想爱情与理想人格的追求的艺术抒写,赢得了人们广泛的赞赏。
诗篇开头,女诗人以木棉树的口吻,含蓄而果决地向自己爱人的化身——橡树,开始个性鲜明的诉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在这里,诗人毫不犹豫地否定了“冰霄花”攀缘高枝和“鸟儿”依托绿荫的爱情方式。这实质上是诗人对漫长的传统中形成的一种依附型爱情观的否定!从女方的角度看,依附反映了历史上女性地位的长期低下,和由此积淀的卑微孱弱的心理意识。爱情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最复杂微妙的关系,它受着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制约,受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伦理诸因素的影响。由于现实中权势财富的引诱,结合双方往往出现主人和奴仆、统治和受制的关系,从而导致爱情本质的异化。所以,诗人在此对依附型爱情观的否定,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现实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否定,它的意义已经超出了爱情本身。
与依附型爱情观相对的,是奉献型爱情观。应该说,为爱情而奉献,是美好的情感引发出的高尚行为。但在女诗人看来,奉献就意味着以牺牲一方为前提,它与依附关系中以压抑一方为前提一样,反映了长期封建社会在我们民族文化心理中的一种历史积淀。依附与奉献,同样反映出爱情双方在人格上的不独立,地位上的不平等;而失去了独立平等的同时也就失去了爱的完美。所以,尽管是出于纯情的热烈的爱,在一种近乎圣洁的情绪支配下作出的崇高奉献:“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感到仍不是爱情的精义所归真谛所在,因而诗人没有在她的诗中轻易首肯这一几乎是世代赞美人人讴歌的题旨。正是这一点使得致橡树一诗在立意与境界上迥异于前人和他人,从而实现了观念上的超越和突破,闪射出独具的个性光彩。
诗人否定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不满足于一方为另一方牺牲,是为了追求爱情双方在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平等: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作为树,卓立丛林,你我同高;作为人,人格尊严,你我等值。我们的精神勾通得深沉:“根,紧握在地下”,我们的形体结合得高尚:“叶,相触在云里”,我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高度默契,臻于神交:“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在形象特征上, “木棉”与“橡树”离之双美,互不替代:“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但“木棉”与“橡树”又是甘苦与共、风雨同舟的:“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才是舒婷心目中理想的爱情。诗人总结性地概括了这种理想的爱情关系:“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分离是表象,相依是实质。“永远分离”是为了互不掩遮形象、泯灭价值,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彻底的“终生相依”,即在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基础上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在诗的结尾,诗人把这种亦即亦离、貌分神契的理想爱情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抒情议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摈弃了依附与奉献,独立、平等、深相知、同甘苦的爱情,在诗人看来才是“伟大”而“坚贞”的爱情。它意味着不仅在外表上互相爱慕,更要在精神上互相拥有;爱,不仅是被对方“伟岸的身躯”所倾倒,更是被对方“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所吸引;不仅是形貌上的高度愉悦,更是思想上的深刻理解。与爱人站在相同的位置上,怀着共同的信念,追求同一事业,执着同一目的。这“位置”,是一代人为使命感激励、为责任感昭示而奋斗的位置;这“土地”,是我们这个历尽劫难的民族繁衍生息的祖国母亲的热土。这样,诗人所抒写的爱情就不是一己之狭隘私爱,它的容量因此变得十分丰满和宽厚了。
综观全诗,从思想上说,诗人在诗的前半部分反处落笔,否定了以奴役一方和牺牲一方为前提的爱情关系。在诗的后半,诗人正面表现了以双方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为前提的、貌分神契、同甘共苦的理想爱情关系。在这首诗的爱情观上,涵蕴了追求人格独立、平等、尊严的思想内核,这是一个比爱情更广泛也更深刻的主题。在表现上,此诗采用拟物手法,把相爱的男女双方物化为橡树和木棉,通篇是女性化身的木棉对爱人化身的橡树述说自己的理想爱情与理想人格。诗中木棉和橡树的形象的象征意义,避免了诗人直接表述可能给诗意带来的直白和浅露,使得诗境深曲。从意象的角度看,致橡树一诗主要由伟岸挺拔的橡树和红硕丰满的木棉两组意象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了诗篇总体上的象征框架,诗人独立平等的爱情、人格理想正是附丽在这两组意象上表达出来的。在这两组主要意象之间,诗人又选取冰霄花、鸟儿、清泉、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现她要否定的依附与奉献的爱情和人格类型;选取刀剑、火炬、寒潮、霹雳、雾霭、流岚、虹霓等意象,来深化她要正面肯定的独立、平等的爱情和人格追求。以木棉和橡树为中心的意象群既主体明晰又陆离斑斓,既有统一的基调又色彩缤纷、诗意浓郁。整首诗呈现出主干突出而又层次复杂的立体交叉状态。因而,这首诗给读者所留下的感觉,就是意思既清楚,可又非三言两语所能说明的。你可以认为诗人在抒写理想的爱情,但诗中分明又有对独立、平等的人格尊严的着意追求。诗意是单纯的,又是丰厚深邃的。在此,我们引诗人自己的话来概括这首诗的特点,也许是再准确不过了,诗人说:“我简单而又丰富,所以我深刻”(馈赠)。
猜你喜欢
  • 《阅读让人越来越低》周冲散文赏析

    我生在农村。那是赣西北的一个村庄,一圈黛青色的山峦松落落地攥着一把土地,土地上歇着几丛房屋,房屋外是几片田野和树林,拦腰系一条白河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张门祖妣刘氏太母之碑》(张国琦)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张门祖妣刘氏太母之碑》(张国琦)

  • 《古今谭概》原文和解析

    古今谭概 明苏州阊门叶昆池刊本《古今谭概》扉页书影 明苏州阊门叶昆池刊本《古今谭概》正文书影 明代文言短篇轶事小说集。一名《谭概》,又名《古今笑》、《古今笑史》。三十六卷。题“古吴冯梦龙纂,古亭梅之烦

  • 《石灰吟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一作:千锤万击出深山 / 千鎚万击出深山)(一作:粉骨碎身全不惜 / 粉身碎骨浑不怕 / 粉身碎骨全不怕)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 《青绿山水》全诗|鉴赏|赏析|意境解读

    文伯仁 山青云白水拖蓝,绿树黄茅小结庵。 只有红桃霞一片,令人对景忆江南。 【评说】 本诗选自汪砢玉《珊瑚网》卷四二、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八。 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又

  • 初中应该背诵哪些古诗词(初中生必背300首古诗词是什么)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初中应该背诵哪些古诗词,内容包括初中生必背300首古诗词是什么,初中要背的语文古诗,初中要背的古诗。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白居易《雨雪放朝因怀微之》全诗赏析

    归骑纷纷满九衢,放朝三日为泥涂。不知雨雪江陵府,今日排衙得免无?

  • 苏轼《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苏轼人老

  • 《鹧鸪赏析》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它的叫声民间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是说,鹧

  •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名言: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句意: 君子品德高尚却很谦虚, 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别人。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十七章

相关栏目: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优美散文
  • 辞赋名篇
  • 古文观止
  • 诗经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