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温庭筠)原文|鉴赏|赏析 - 唐诗评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中国古代社会的人们安土重迁,但为生活所迫又常常不得不远游,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反映羁旅愁情的诗。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商山又名楚山,位于陕西商县东南。唐宣宗大中末年作者离开长安,曾经路过这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首句交代早行。“铎”,套在马脖子上的铃铛。饰以“征”字,表明主人公将要出行。“动征铎”,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旅人牵马套车的情形。第二句“悲故乡”是全篇的立意所在,从这句生发,整首诗便笼罩在一种凄恻的情感氛围之中。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它由十个名词组合成众多的意象,不用任何动词、虚词联缀,使得意象之间的关系呈不确定性,极典型地表现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特点,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第三句既可理解为:旅人听见雄鸡报晓,虽然残月还垂挂于茅店屋角,他还是匆匆上路了。也可理解为旅人早行,路上耳闻鸡鸣之声,目睹茅店、残月。这类句子中意象的组合最具灵活性。有人说此联出句胜对句,胜处大概在于出句具有浓厚的农家生活气息。读“鸡声茅店月”,我们自然会想起“鸡栖于埘”、“鸡栖于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温馨的农家生活更易增添旅人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愁。
颈联“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继续写早行所见,足迹移到了山路与驿道上。檞树的叶子冬天留存在枝头,次年早春枝叶发嫩芽时才脱落。枳树又称枳壳,春天开白色花。这两句说,晨曦渐明,时而见檞叶落地纷纷,时而见白色的枳花映照在驿站的墙上,耀人眼目。两幅图景一在山路,一在驿道,地点不同;檞叶从高处落下,枳花照到大道边的墙上,空间感有异。中二联都写早行所见,移步换景,因而显得“次第生动”(何义门语),毫不板滞。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说作者目睹山中景色,忆起了在杜陵时做过的一场乡梦。“回塘”,堤岸环曲的水塘。早春时节,春塘水暖,正是满塘凫雁尽情嬉戏的时候,而自己却客行颠沛,满怀悲愁。“杜陵梦”和首联“悲故乡”紧密呼应,互为因果,准确地表达了那日夜萦绕魂际的、难以名状的旅愁乡思。
圣俞尝语余曰: “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欧阳公甚嘉其语,故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以拟之,终觉其在范围之内。(〔明〕)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中四句从“行”字,次第生动,次联东坡亦叹为绝唱。(何焯义门读书记)
-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一作亦?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
南朝·宋·刘义庆 王子猷居山阴 2 ,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3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 4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5 。人问其故,王曰
-
语出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代文学家韩愈因受人谗害,屡遭贬谪。元和七年(812年),韩愈再一次做国子博士。第二年,他写了一篇对于进学问题进行辨析的文章《进学解》
-
边马萧萧鸣,边风满碛生。暗添弓箭力,斗上鼓鼙声。袭月寒晕起,吹云阴阵成。将军占气候,出号夜翻营。
-
玄天幽且默。群议曷嗤嗤。圣人教犹在。世运久陵夷。一绳将何系。忧醉不能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
-
(节自 《项羽本纪》) 项王军壁垓下 ① ,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
-
羁旅知交态,淹留见俗情。衰颜聊自哂,小吏最相轻。去国哀王粲,伤时哭贾生。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
-
在李商隐诗中,具体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静照观赏、对山村野趣的忘我流连。诗歌首联写与田叟相逢之情景。颔联写所见所闻,皆为田园生活之景。颈联把田叟不以世事为怀与官场得志升官者进行对比,一歌颂一讽刺,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尾联用野无遗贤典故,既赞美
-
雍正之世,以大兴文字狱为武器,得以乾纲独断、朋党偃息。乾隆一登基,大小臣公又故态复萌,开始门户纷争,暗中较量,而其根子却在先帝所最为依重的两位名臣鄂尔泰和张廷玉身上。乾隆自登基以来,一直在寻找机会,对
-
古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龚自珍居礼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