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吉祥寺赏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据查慎行武林梵志记载,吉祥律寺,在安国坊。乾德三年,睦州刺史薛温舍地为寺。治平二年,改曰广福。其地多牡丹。
这首诗通过描写老人簪花、醉扶归路的憨态,表现出诗人喜爱牡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在看牡丹诗中写道:“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只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苏轼反其意,挥亳道出:老人头上插着牡丹花不感觉害羞,牡丹花却应该羞于上老人头。我因赏牡丹花饮醉归来,搀扶蹒跚于路惹人发笑,十里长街的住户,珠廉已有一半上了钩。抒发了诗人知老不认为老,愿留青春永在,热爱生活的情感。
佩带花朵本是少男少女所为,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大好年华,生活对他们真象是百花园,那里春风荡漾,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美不胜收。他们戴花衬托出青少年生气勃勃的生活情趣,追求幸福的向往。老人簪花虽古今有之,但终难免有年华逝水、雏莺已老的感叹。不过亦不应甘于老迈,虽然青梅竹马的时代早已过去,不能追回,但桑榆晚景未尝不应一搏,未尝不应一展往昔雄姿。这么一想,便有了勇气,自然簪花也就不怕害羞了。但诗人问:人不怕羞,花恐怕羞吧? 人不怕羞也好,花怕羞也好,都不去管它,借着醉意索性簪上自己喜爱的牡丹花风流一番也未尝不可。一个醉老翁,两鬓如霜,甚至步履蹒跚,佩带着鲜花,在路人眼中未免有些滑稽,惹人发笑,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醉眼旁视,十里长街的两边屋宇馆舍,已有一半珠帘挂上了钩,天色已经不早了。诗人用短短的几句诗就把一幅美丽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诗的前两句写老人戴花的情景,后两句写戴花老人醉经街区的情景,花、人、物一齐跃入读者的眼帘,好象一幅醉翁行乐图。
这首短诗构思巧妙,它虽题为“吉祥寺赏牡丹”,却只字不写赏牡丹的场面,而是匠心独运,选取了与一般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点。诗人虚写了赏花场面:老人面对满园姹紫嫣红、争相怒放的牡丹花,他忘却了官场倾轧、世态炎凉,忘却了时间、空间的存在,自斟自饮、或吟或书,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甚至忘情失态,将花中魁首牡丹插进如霜的白发中。泼墨重描了赏花中老人的心理活动和沉醉于美景中的憨态,让牡丹花的芳姿通过主人公忘老簪花、留恋忘返、旁若无人的行动表现出来,使诗的感染力更为强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诗虚实结合,情景相融,妙合无垠,表现了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极高造诣。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高考古诗词炼字艺术,内容包括在高中古诗词鉴赏题目中艺术手法,怎样赏析古诗中的"炼字"艺术,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赋、比、兴、渲染、烘托、映衬、虚实结合
-
丁丁海女弄金环,雀钗翘揭双翅关。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长眉凝绿几千年,清凉堪老镜中鸾。秋肌稍觉玉衣寒,空光贴妥水如天。 作品赏析咏神像也。注:1:贝宫夫人:吴正子注云:贝宫夫人者,龙女也。另
-
宜春香质 明崇祯笔耕山房刊本《宜春香质》正文书影 影抄本《宜春香质》正文书影 明代白话短篇(拟话本)艳情小说集。四集二十回。题“醉西湖心月主人著,且笑广芙蓉僻者评,般若天不不山人参”。作者真实姓名及生
-
祭文赏析·《祭母文》(陈宗贵陈宗敬) 呜呼!天
-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览景想前欢,指神京,非雾烟深处。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小学生期末教师古诗词评语,内容包括小学生评语用古诗怎么写,期末评语,学生评语,诗意评语,古诗评语,小学生期末评语(诗句)。班主任老师都在忙碌着,给学生填写放假通知单。其中一项是教师评语。我看了几位教师给孩子写的评语,觉得心中有话。“你期末考试成绩优异,是个品
-
衣裘不单薄,车马不羸弱。蔼蔼三月天,闲行亦不恶。寿安流水馆,硖石青山郭。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常闻俗间语,有钱在处乐。我虽非富人,亦不苦寂寞。家僮解弦管,骑从携杯杓。时向春风前,歇鞍开一酌。
-
《酴醾花·次韵李秬酴醾》咏酴醾花诗鉴赏 晁补
-
少年不远仕,秉笏东西京。中岁守淮郡,奉命乃征行。素惭省阁姿,况忝符竹荣。效愚方此始,顾私岂获并。徘徊亲交恋,怆悢昆友情。日暮风雪起,我去子还城。登途建隼旟,勒驾望承明。云台焕中天,龙阙郁上征。晨兴奉早
-
候鸟迁徙的习惯,自古以来一直没有改变。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雁每年冬天都要从北飞到南,春天又从南飞到北。代代如此,毫无变更。这种因历史文化地理因素产生的生态平衡现象,一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题材。李白的这首《鸣雁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