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选自论语·阳货第九章。
诗:诗经。
兴:感发志意,使人受到启发和鼓舞。
观:观察世间万物、人情风俗;认识社会现实,考证得失;了解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风俗人情。郑玄云:“观风俗之盛衰。”朱熹集注云:“考见其得失。”
群:使合群。指通过情感的交流达到和同,彼此感染,互相提高。
怨: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和不合理的现实。
迩:近。
事:侍奉。
君:君主。
识:认识。
【赏析】
孔子重视诗的教育功能。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由孔子编集,用来教育学生。他说: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意思是:诗可以感发志意,使人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可以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认识社会现实,考证得失;可以通过情感交流,彼此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讥刺不良政治。近可以用诗中的道理事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国君;而且还可以从中学习、认识自然界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总结诗有兴、观、群、怨四项功能,准确地反映了诗的本质特征,也系统地表达了诗教的观点,是孔子对诗歌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总结。
这里,“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同时,也含有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打动读者心灵,调动和陶冶人的思想(朱熹注:“感发意志”)。“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和政教的得失,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和而不流”(朱熹注),指聚集人士,切磋砥砺,互相启发,交流感情和思想,增强团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指诗歌具有批评时政,抒发哀怨,促使政治改善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诗经创作经验的总结。它全面揭示了诗歌的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汉代司马迁到清代王夫之,历代理论家都给予高度评价。王夫之甚至赞美说:“兴观群怨,诗尽于是矣。”
此外,孔子说的“兴”,后来又发展成为“比兴”、“兴象”、“兴寄”、“兴趣”等文论概念,丰富了文艺美学思想。而“可以怨”的思想,得到后世诗家的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是认识物理,增加自然知识。据顾栋高毛诗类释统计,诗经中出现的鸟兽草木之名,鸟名有43种,兽有40种,草有37种,木有43种。所以孔子说,读诗可以多多地识记鸟兽草木的名称。
至于侍奉父母、侍奉国君,则是孔子强调的“学诗”的根本目的。
-
日月天衢仰面看,尚淹池凤滞台莺。碧幢千里空移镇,赤笔三年未转官。别后纵吟终少兴,病来虽饮不多欢。酒军诗敌如相遇,临老犹能一据鞍。
-
满江红 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
《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
《君子不学,则夺于外诱而志不笃。》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宋·朱熹 《论语集注》,立志于先类名言句子
-
那是三年前的春天,我正在上海一个公园里散步,忽然听到有个很熟的声音向我招呼。我看见一位神采飘逸的青年站在我的面前,微笑着叫我的名字问道:“你记得青吗?”我真不认得他就是我从前大学预科时候的好友,因为我
-
【题 解】此诗是李白游历宣州在谢朓楼上与族叔李云分别时所作的一首歌行古体诗。李白借
-
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观者贪愁掣臂飞,画师不是无心学。此鹰写真在左绵,却嗟真骨遂虚传。梁间燕雀休惊怕,亦未抟空上九天。 作品赏析【鹤注】此宝应元年至绵州时作。姜皎以诛窦怀贞功,进殿中监、
-
作者: 张海洲 【本书体例】
-
明·高濂西泠在湖之西,桥侧为唐一庵公墓,中有枫桕数株2,秋来霜红雾紫,点缀成林,
-
唐代饮茶风气日炽,上自权贵,下至百姓,皆崇尚茶当酒。茶宴的正式记载见于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曾与赵莒一块办茶宴,地点选在竹林,但不像“竹林七贤”那样狂饮,而是以茶代酒,所以能聚首畅谈,洗净尘心,在蝉呜声中谈到夕阳西下。钱起为记此盛
-
同日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成立 : 9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新组建了第10纵队。第10纵队由冀南军区部队组成,王宏坤兼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孔庆德任副司令员、赵紫阳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