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桥畔醉红树》原文|翻译|赏析
明·高濂
西泠在湖之西,桥侧为唐一庵公墓,中有枫桕数株2,秋来霜红雾紫,点缀成林,影醉夕阳,鲜艳夺目。时携小艇,扶尊登桥吟赏3,或得一二新句,出携囊红叶笺书之4,临风掷水,泛泛随流,不知飘泊何所,幽情耿耿撩人5。更于月夜相对,露湿红新;朝烟凝望,明霞艳日,岂直胜于二月花也6! 西风起处,一叶飞向尊前,意似秋色怜人,令我腾欢豪举,兴薄云霄7,翩翩然神爽哉8! 何红叶之得我耶9!
1西泠桥:杭州市西湖一景。2桕(jiu):乌桕树,高二丈余。3尊:同“樽’,酒杯,此处指酒。4红叶笺:指题诗用的纸。此处活用唐代范摅云溪友议中红叶题诗典故,宫中人题诗于红叶上,红叶随御沟水而流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终于成就了姻缘。5耿耿:不能忘怀。6“岂直”句:晚唐诗人杜牧山行有“霜叶红于二月花”之句。7薄:近。8翩翩:轻爽的样子。9得我:使我得,意为使我愉悦。
【析点】 这是一篇凝炼精致的游记,是浓郁的感情和醇厚的诗意的结晶。其醉人之处不仅是作者笔下贮满诗情的红树,更是作者身心融会其中如醉如痴的那份情感。
文章开头即简洁地交待了西泠桥畔红树的地理位置,之后引领读者循其游踪,领略了红树美之种种。但作者并没有囿于游赏过程的直接观察所得,而是凭叶寄兴,驱遣文思,展开想像和联想,融入红叶题诗那优美动人的爱情传说,赋予红叶以人类的思想情感,有效地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容量,使之向着历史、社会乃至读者审美心理的深处延伸,不仅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之美的不尽底蕴,而且使大自然本身也作为对生活、生命富有启示意义的对象而激发着人们的情感。其间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作者的风流儒雅,善于捕捉美之真谛的艺术气质,红叶似情人知己,如高士挚友,善解人意、惹人怜爱的绚丽光彩和蓬郁的活力,无不深深打动读者,使之也随着作者的游踪笔迹一同心醉而神迷
-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
【3383】火与烬:政治中的成与败(〔加〕叶礼庭著,黄天磊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5 9字,2017年9月第1版,38元)△共10章:[1]狂妄、雄心、
-
古代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注释与译文
【名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注释与译文]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戏剧家。他多才多艺,但不屑为元朝统治者服务,因而备受压抑、排挤和
-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作品赏析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
-
风琴秋拂匣,月户夜开关。荣启先生乐,姑苏太守闲。传声千古后,得意一时间。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
-
崔国辅九日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作者简介崔国辅,吴郡(今苏州)人。玄宗开元(713—742年
-
象祠记象祠记 明·王守仁 【题解】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
-
古代诗文名篇之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文·诸子散文·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
-
《彖传》是战国中期的哲学家解释和发挥《易经》思想的最重要的成果,所以得以一代代地传承下来。
-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