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刘禹锡)原文|鉴赏|赏析 - 唐诗评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这首诗写于作者贬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夔州是竹枝词的故乡,“里中儿”每每“联歌竹枝”,“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竹枝词九首引)。这不免引起他仿作的兴趣,于是依调填词,前后写成竹枝词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作品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其内心世界是微妙而丰富的。尽管其情早有所钟,但对方却尚未明确表态,所以她一点芳心不免多方揣度。作者巧妙地采用融人情于物态的手法,纡曲有致地表现了她那种乍阴乍晴、时忧时喜的特定心理。
首句渲染环境。杨柳绽青,江水平堤,见出这是极易撩人情思的早春季节。环境若此,季节若此,无怪女主人公要产生缠绵悱恻的“怀春”之情了。次句借歌声为媒介,揭出女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指向——“郎”无疑便是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在这般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季节中,渴望着爱的甘霖的她忽然听到了“郎”那动听而又费解的歌声。她苦苦地思索和琢磨:这歌声究竟表达了什么呢?能不能据此断定他对自己一往情深、恰如自己对他那样呢?答案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似乎纯系刻划景物,其实正是对人物特定心理的一种巧妙折射。明人谢榛认为这两句“措辞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诗话)。所谓“六朝”,是指六朝乐府民歌。六朝乐府民歌多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以“莲”谐“怜”、以“碑”谐“悲”、以“篱”谐“离”等等。的确,作者这里是效法六朝乐府民歌,以天气的“无晴”与“有晴”谐人物的“无情”与”有情”。春末夏初之际,南方的天空中常常出现如是的奇景:这边白云翻卷、雨帘高挂,那边却红日朗照、一片晴明。作者便以这一气候特点来写照女主人公的心境,她的始而惊喜、继而疑虑、终而迷惘,都融合在这“道是无晴还有晴”的物态中,她多么希望心上人的态度能更加明朗些,源源不断地向她发射爱的信息。然而,也许为了考验她的真诚,对方的歌声却偏偏如此暖昧,害得她忐忑不安,费尽猜详。这些,虽然作者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读者却不难意会。正因为作者采用这种移情入景、欲吐还吞的抒情方式,全诗显得情思宛转,余味无穷。(萧瑞峰)
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宋〕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
竹枝词云: “杨柳青青江水平……”予尝舟行苕溪,夜闻舟人唱吴歌歌中有此两句,余皆杂以俚语,岂非梦得之歌自巴渝流传至此乎?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二)
此首起二句,以风韵摇曳见长。后二句言东西晴雨不同,以“晴”字借作“情”字。无情而有情,言郎踏歌之情,费人猜疑。双关巧语,妙手偶得之。(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江柳非时发,江花冷色频。地偏应有瘴,腊近已含春。失学从愚子,无家住老身。不知西阁意,肯别定留人。西阁从人别,人今亦故亭。江云飘素练,石壁断空青。沧海先迎日,银河倒列星。平生耽胜事,吁骇始初经。
-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栽芳树在僧家。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填空,内容包括8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填空,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填空,8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填空。《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
-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②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③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④十上耻还家,徘徊守归路。⑤ 作品赏析①:诗题又作“南阳北阻雪”、“南归北
-
[宋]陆游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孤城。这首诗共二
-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不画长林与巨植,独画峨嵋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之孤松。崖崩涧绝可望不可到,孤烟落日相溟濛。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我恐毕宏韦偃死葬虢山下,骨可朽烂心难穷。神机巧思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景物描写的作用古诗词,内容包括古诗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古诗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细致传神的景物描写,揭示出客观事物的特殊联系,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达到情景交融的最佳效果。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
-
北方的民间,春天最早是在山桃花的枝头上打响红艳艳的第一枪,然后田野、村庄、公园、路边,在春风的无限纵容下,都成了颜色们驰骋的战
-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